第25章 商謀——頭腦靈活,商路廣闊(5)(3 / 3)

從實力上而言,精工表在日本是處於絕對優勢的,參加國內比賽的意義不大,所以他們及時把注意力投向了瑞士,決定到瑞士去拚一拚。

精工表在瑞士的比賽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好消息。在機械表方麵,精工表的確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結果還是“敗走麥城”,隻獲得了可憐巴巴的第144名。很多鍾表行家都認為,有關發條式的鍾表,瑞士的確是不可戰勝的。

可是日本人不服氣,精工表的製造者們更不服氣。他們下定決心,經過3年的準備,一定要雪恥。

1967年,經過精心準備的精工表參加了紐沙蒂爾天文台的鍾表大賽。按照慣例,參賽的廠家要按照規定時間將參賽的鍾表當麵交給這場國際比賽的組織部門,經過評委會45天的檢查,就會把參賽廠家鍾表的測定結果送給廠家,下一年公布比賽結果。

可是,精工集團左等右等,測定的結果就是沒有送來。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精工集團才收到一封從瑞士評委會寄來的信,內容極為簡單,大意是:本年度的鍾表比賽不公布名次,從下一年起,終止這種比賽。

精工集團對此大惑不解。不久,測定的資料送來了,精工集團的情況如下:石英表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機械表取得了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很明顯,因為精工集團的鍾表成績很突出,瑞士紐沙蒂爾天文台就不公布比賽名次,並且從此取消了這項曆史悠久的比賽。

從1860年開始,這項比賽已經進行了100多年了。為了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不惜終止這項著名的比賽,可見瑞士方麵是何等心虛。

精工集團看出對方這種沒有競爭意識的保護主義,就下決心離開這種比賽。精工集團的決策者們看到,一塊石英表價值隻有10美元左右,隨時都可以丟棄,而每個月的誤差都在15秒以內。機械表之王的“勞力士”,價值昂貴,而月誤差不會少於150秒。兩種表進行比較,毫無疑問,石英表占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因此他們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石英表一定能夠在市場上廣為流行。

1969年,精工集團把石英電子表投放到世界市場,一時間名聲大震。緊接著,他們又推出了顯示式的電子表。一句話,精工集團不斷推出各種款式的鍾表,價格也不斷下降。手表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精工表大量暢銷海外,瑞士的手表處於被動招架的地位。精工集團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下麵是精工集團的一些大事記錄:

1974年,服部謙太郎出任精工集團第四任總裁,開始了小批量、多款式的“密集型發展”戰略,使不同階層、不同興趣和愛好的人都喜歡和戴上了手表。

不久,他又推行“多樣化發展”策略,不僅向醫學、電腦等方向發展,還向國外輸出技術,精工集團正在全麵發展。

1980年,精工集團收購了瑞士名列第二的鍾表公司,開始了向世界鍾表帝國的進攻戰……精工集團能夠把瑞士名表“歐米茄”拉下馬,用的就是趁虛而入的戰略戰策,當然,在挑戰過程中還要有膽量和勇氣,最重要的是要有響當當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