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向上是成大事者的人生主題,這種價值取向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居中,僅得其下。也就是說,目標不妨訂得高遠些,否則就會動力不足,鼓不起勁。
有多大誌向,能成多大的功業,這是積極向上心態的具體表現,擁有了這種心態才能激起一個人的鬥誌。成大事者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平庸的人,正所謂:苟能立誌,方可成事。
1.時刻想著出人頭地
許多成大事者在他們的回憶中都會說:“一路坎坷”。現在他們成功了,他們用自己的成就訴說著一路上驚心動人的故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種錯誤的想法,把失敗歸咎於絆腳石太多。認為天才或成功者是先天就注定的,每個人的命運,注定了自己一生的結果。
一事無成的人,缺少的是雄心勃勃的勇氣、缺少的是排除萬難的精神、缺少的是邁向成功的動力。因此,不管年輕人有多麼超群的能力,又是多麼的聰明、和善和謙遜,如果缺少邁向成功的動力,恐怕也難以有所成就。
幾乎所有成大事者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很難清楚地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執著地追求著事業,在事業上付出大量的時間,並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一點上。仿佛有一種自己都看不到的神秘力量在指引著他們,而他們的所作所為隻不過是順應內心深處的呼喚而已。
威廉·皮特就是人們所要學習的傑出典範。他在小時候就表現得目標專一、意誌堅定,接受教育的主旨也是將來要成就一番赫赫偉業,這樣才不辜負父親對他的期望。因此,無論他上學、工作還是娛樂,不管是在異鄉的土地上,還是在故鄉的親情中,都從未忘記過這一神聖的職責———應該出人頭地,應該成為一個公正、睿智、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有了這個目標,他就有了動力,就像一粒種子在他的身體中要生根、發芽,鼓勵著他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因此,他在年輕時就有了輝煌的成就,進入國會時他22歲;當上財政大臣時他23歲;成為英國首相的時候他才25歲。
無疑,威廉·皮特是每個要成大事者的學習榜樣,如果每個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像他一樣,在早期就朝著一個確定的方向進行專門的訓練,必然會有一番收獲。威廉·皮特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像別人那樣浪費時間,在選擇從事何種職業上毫不猶豫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樣就避免了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的後果。
在對他的評價時,他的一個對手也不得不欽佩地說:“這個人既不會冒進也不會退縮,他一直都在飛翔。”是的,這種說法是對威廉·皮特的一個肯定,是對他執著追求目標的讚美。而一開始是沒有人能看清楚希望在哪裏?目標在哪裏?他就像是在進行馬拉鬆比賽一樣,即使是在起跑以後,他看到的也隻是前麵不遠的目標。
一個人隻要有希望,加上堅忍不拔的決心、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就能夠達到他想要的目標。
威廉·皮特就是這樣,他並沒有靠高掛在天空的星星引路,而是靠手上燃燒著的火炬照亮自己腳下的路,因為這樣可以使他信心百倍、毫不畏懼,一直向前跑。盡管遠方的路仍然還籠罩在濃濃的暮靄之中,但那永不熄滅的火炬卻能讓他看清自己眼前的路。
我們已經得出的結論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態度更多地來自有意識的思考,來自於我們的信念和對行動後果的預期,而不是情感。他摒棄了我們童年的結論,並且斷言,我們不再是軟弱無能和依賴他人的人。
人們都說一個人未來的一切取決於他的人生目標。而人生目標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動機和行為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的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的。如果思想蒼白、格調低下,生活質量也就會趨於低劣;反之,生活則會多姿多彩,讓你盡享人生的樂趣。
人生目標反映了一個人苦苦追尋和魂牽夢縈的東西,也體現了一個人的風度和修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會和自己希望的一樣。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對生活的態度和打算。
出人頭地,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在某一方麵做出成績,超出一般人的水平,這非有遠大的誌向不可,立大誌才能成大事。
隻要我們向著自己期待的目標前進,我們就很有可能成功。於是,我們在製訂目標時總是更高、更好,並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奮鬥著、接受著艱難困苦的考驗,隻有這樣,我們的目標才能實現。因為自己知道本身並不比別人優秀,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經驗上,甚至其它的方麵我們還不如別人,所以,在樹上的蘋果還沒有被摘走的時候,我們就做一個苦工,做好一切準備,隻有這樣你才能摘得最多,摘到最好的,並且,摘的輕鬆、摘的快樂。我們要把這棵果樹上的蘋果都看成自己的,甚至整個果園,向著這個目標,激發我們的雄心,讓目標牽引我們的目光,去實現我們的夢想。
請記住,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你時時刻刻都要想著出人頭地,隻有這樣,你才盡可能地,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去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