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白/文

“一陣溫柔的風沿著走道掃過來,搖動了樹枝,也搖擺著牆上拖下的一蓬蓬未經修剪的常春藤。瑪麗走到知更鳥近前,突然間風把一些蓬鬆的常春藤條拂到了一邊,結果瑪麗麵前出現了一個圓形的手柄——這居然是個門把手!瑪麗滿懷激動地把枝葉推扯到一邊。常春藤如此濃密,幾乎織成一道簾子。瑪麗的心開始怦怦跳,興奮得手微微發抖。知更鳥一直唱著歌,把頭歪到一側,似乎它和她一樣興奮。瑪麗摸到了方形,鐵做的,又有個洞的東西,那正是已有十年未被人觸碰的鎖!瑪麗把手伸到口袋裏,摸出了那把鑰匙,發現它正合鎖孔。她把鑰匙插進去試著扭轉。她把兩隻手都用上了,那把鑰匙真的轉動了。”

這是一本沒有年齡界限的小說,是一本帶有糖果味道的心靈魔法書。

對心靈的關注、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令人無法釋卷的神秘感使這本書成為了曆久不衰的經典。

是什麼樣的筆者能夠寫出這樣一部傳奇般的作品呢?

下麵讓我們來走近本書的筆者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女士。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1849—1924),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市,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納西州。1873年與伯內特博士結婚,育有二子。

伯內特女士的父親早逝,生活艱難,從十八歲起她就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故事,以貼補家用。二十八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暢銷書。這本書取材於她幼年時在英國煤礦的生活,名字叫《勞瑞家的那閨女》。

然而,她的兒童文學作品的成就遠遠高於《勞瑞家的那閨女》一書。她於1886年發表了小說《小少爺方特羅伊》,講述了一個美國小男孩成為英國伯爵繼承人的故事,“方特羅伊”從此被用於特指“盛裝打扮過了頭的小孩”,這本書在當時暢銷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本書也讓伯內特成為了富有的流行作家之一。此書和她1905年發表的《小公主》一書都曾被改編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話劇。

伯內特從小就熱愛自然,喜歡植物,離婚後她更埋心於園藝,生活在花園裏。在她英國住所周圍有幾個帶圍牆的花園,其中一個是她的戶外書房,她每天在這個花園裏寫作。1909年,當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己家花園的時候突發靈感,構思了《秘密花園》這個故事。

《秘密花園》於1911年麵世,在她生活過的兩個國家——英國和美國都十分暢銷,並且成為了她一生中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作品。

伯內特女士一生創作了多部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品,是享有盛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她也靠寫作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擺脫了貧窮和心靈的孤獨,獲得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女士於1924年在美國紐約州長島去世。

《秘密花園》這部小說正是由這樣一個心靈豐盛的筆者所著。此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且其光芒經久不衰,成為了傳世經典。1911年《秘密花園》剛一發表就成為了暢銷書,後來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並多次再版,版本數不勝數。

該作品於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國被拍成電影,並在1994年被製作成電視卡通片。這三部電影都是當時票房收入極佳的兒童電影,其中1993年的版本,由國際知名的導演阿格涅希卡·霍蘭德執導,這也是霍蘭德的第一部英語影片。

《秘密花園》也和舞台結下了不解之緣。20世紀初,《秘密花園》剛剛出版就被改編成了音樂劇和話劇。1991年再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獲成功。本次的編劇是曾經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家瑪霞·諾曼,演出場次高達驚人的706場,並且在1991年的托尼獎(Tony Award,美國電影的大獎是奧斯卡獎,戲劇則是托尼獎)評獎中,《秘密花園》獲得了兩個重頭獎項:瑪霞·諾曼獲得了最佳音樂劇編劇獎,而扮演主角瑪麗的小演員戴西·伊根成為了托尼獎曆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至今,美國大大小小的劇團仍然在不斷改編這部小說,並在各地演出。

在英國,這本書同樣深得媒體青睞。在1975年和1987年兩度被拍成電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

除了電影、戲劇作品,根據《秘密花園》故事製作的各種產品,從磁帶有聲書籍、幼兒圖書、簡寫本、縮寫本,到玩具書、文具、手工藝品,更是花樣繁多、不計其數。

該書從出版至今的近百年時間中,曆史上有多少次再版已經無法計算,其銷售冊數以千萬記。僅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全本的《秘密花園》至少就有30個版本,其中包括著名的藍登書屋、企鵝出版集團、牛津大學出版社等眾多出版商出版的版本。如果追溯此前的版本,就更數不勝數了。

下麵來說說這本享有盛譽的書寫了怎樣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