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常地方誌的寫法上說,寫北京的詩文概況,就應該包括兩個方麵:一、寫曆史上“北京籍”的作者的詩文;二、寫曆史上活動於今天北京地區內的作者的詩文。本書即是從這兩方麵入手,有選擇地介紹“北京”的詩文作者及其作品的。
從資料上看,北京在成為都城之前,屬於它的著名作家是不多的。自金朝立中都之後,它成為一朝的文化、政治中心,屬於它的詩、文名家多起來。所以,本書的重點便在金、元之後。
本書不是“北京文學史”,並不從文學史的角度去介紹曆史上北京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但本書又帶有“文學史”的色彩,是依時代順序介紹各朝的“北京”詩、文的。本書的角度在於側重介紹讀者多聞其名而鮮知其詩文的人物,故此,所介紹的作者及其作品便不局限在文學史上的名家名作,而是旨在圍繞“北京”的“詩文”,使讀者從更廣泛的範圍內了解曆史上的“北京詩文”情況。由於本書所選的作家和作品——特別是遼、金、元、明、清五朝——很少或從不見於一般文學史上,所以一定會給讀者以新鮮感。五朝中,除去明朝,餘者皆兄弟民族所立,故本書大量介紹兄弟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滿等)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這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曆史上的北京是中華各民族的都京,北京的詩文是中華各族文化融合的產物。不能隻看到“北京詩文”的地區性,更應注意到它的全國詩文的代表性、典型性內涵!盡管從藝術上說它們在全國作品中未必屬第一流,但其中不少作品顯示出京都文學的大氣!
本書對所選作家,向讀者作簡介。對所選作品,除加標點外,皆作了通俗易懂的疏解。讀古文、格律詩、賦,決不能全依現代讀音,因為這裏有格律和葉(xié)韻問題。故此,對一些字加了注音,如“教”,屬詩韻“肴”韻,平聲,音“jiāo”;“看”,屬詩韻“寒”韻,平聲,音“kān”;“京”,在與陽韻相葉時,葉韻為“jiān”,歸“陽”韻……還有一點要說明:古典詩文的用字不能隨意更動。原文中有的字與現在的簡化字同義,改排為今用字尚可。但有些易混意思的字,本書仍不得不用合適的簡筆字(如“餘”字),或不得不用繁體字(如“”)。從語意上,有些字也不得不用繁體字(如“”)。
錢世明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