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氣體的分子個數比跟氣體體積比是相等的,跟實驗結果完全一致。
毫無疑問,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彌補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不足,對物質結構理論的發展是個重大貢獻。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學說提出後,卻受到了包括道爾頓在內的許多名家的冷落和反對。道爾頓堅持認為相同原子互相排斥,不可能結合為分子。後來的科學實踐證明,道爾頓的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阿佛加德羅的理論是正確的。
這件事在告誡人們,一個成就非凡的科學家,他的觀點,即便是在科學領域中的觀點,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永遠正確的。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他是一個沒有錯誤和缺點的人,而在於他對人類和社會進步的奉獻,在於他獻身科學鍥而不舍的精神。道爾頓正是這樣的人。
奮鬥終生
道爾頓從一個隻上過幾年小學的農村少年,到後來成為在世界科學界都享有盛名的科學家,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科學事業。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在哪裏時,他的回答就是:“不懈地努力!”
道爾頓在他一生不懈地努力中,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還處少年時代的道爾頓,就開始獨立謀生,在窮困中生活。後來,他為了有充分時間搞科學研究,竟辭去了收入較多的大學講師的工作,做了家庭教師。在他成名之後,如果想謀得一個收入多的職位,是輕而易舉的。可他沒有這樣做,依然過著清貧、儉樸的生活。1818年,英國政府曾用重金聘請他做一個考察隊的專家,一年隻需工作三四個月,就可拿到四五百英鎊的報酬。可是,道爾頓謝絕了,他依然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原子量的測定工作。為了節省開支,在他的實驗室裏,許多儀器都是他自己用玻璃吹製的。
由於道爾頓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受到美國及歐洲科學界的極大的讚譽。許多名人、學者都跟他建立了聯係。當這些名人、學者來到道爾頓的實驗室和住處時,無不對其簡樸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感到意外。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一生都是在這樣一種讓人感到意外的簡樸環境中度過的。
在這裏還要提到的是,道爾頓為了科學研究,不僅要克服經濟上的困難,還要克服自己是個色盲這種生理上的困難。由於色盲在化學實驗中就難以辨別反應的顏色變化。但他沒有因此放棄化學研究,而且把色盲當成了自己的一個研究課題,還在一個刊物上發表過關於色盲症的論文,闡述了色盲的遺傳規律。近代生理學家都認為,色盲症的科學研究,是從道爾頓開始的。在生理學的發展史上,他也是一位令人懷念的學者。
道爾頓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沒有結婚。他曾對朋友說:
“我沒有時間談愛情。”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他早年研究的是氣象,後來的研究雖轉向物理學和化學方麵,但對氣象的觀測,他從未間斷過。從21歲開始,直到去世,每天進行氣象觀測並做記錄。時間長達57年之久,觀測記錄竟有20萬次之多。
這充分表現了道爾頓對於科學事業的那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高貴品質。
道爾頓一生完成的著作有50多種,僅在曼徹斯特文學哲學學會所作學術報告就有100多次。1816年,道爾頓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17年,被選為曼徹斯特文學哲學學會會長;1822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26年,英國政府授予金質獎章;1832年,牛津大學授予最高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此外,柏林科學院和慕尼黑科學院也都選他為名譽院士。
道爾頓是個一心一意搞科學,從不追求名利、從不追求享受的人。以他的科學成就而論,早應該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可是,1810年當有位著名科學家推薦他為會員時,他拒絕了這個榮譽。12年後,是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才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的。1833年,曼徹斯特市政委員會通過決議,為表達全體市民對道爾頓的崇敬心情,要在市政大廳豎立道爾頓的雕像。對此,他曾表示:如果我不是怕傷害曼徹斯特市民的好心的話,我就一定不能同意這樣做的。
1837年,道爾頓的健康狀況已明顯下降,行動坐臥都不便利,但他依然堅持做實驗、寫論文,請人代為宣讀。1842年,年已76歲的道爾頓,抱病參加了英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在會上他對大家說:“我還能做化學實驗,隻不過做實驗所費的時間,要比過去多三四倍。”他的話使大家很受感動。從這裏,人們看到,這位年邁的科學家,在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難以工作的情況下,所想所做的仍然是科學事業。
1844年的7月26日,道爾頓的生命已經垂危。但是,他仍然竭盡全力作了最後一次氣象記錄。他用顫抖的手,艱難地記下氣壓計和溫度計的讀數,並寫下了“微雨”兩字。次日清晨,道爾頓就在他那簡樸的臥室裏,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