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後,北洋艦隊仍保持著相當的戰鬥力。但這以後,李鴻章卻故意誇大損失,壓製廣大將士巡海迎敵的要求,堅持避戰保艦,令北洋艦隊全部開進威海衛軍港死守,不準出海作戰,結果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麵。

日軍從陸路向大連灣進攻,11月22日占領旅順,連續四天進行大屠殺。1895年2月,日軍又集中力量奪取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向固守在軍港內的北洋海軍發起攻擊。在關鍵時刻,北洋海軍中少數貪生怕死的將領勾結洋員,煽動水兵嘩變,妄圖逼迫丁汝昌投降,被丁汝昌拒絕,他下令各艦冒死突圍,又命令炸船以免被日軍掠走,但隻有“定遠”管帶劉步蟾炸沉“定遠”號後自殺。2月11日,日軍炮火更加猛烈,丁汝昌在絕望中自殺。英國顧問浩威在丁汝昌死後假托他的名義起草投降書,交出殘餘戰船11艘,向日軍投降。17日,日本艦隊開進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甲午戰爭結束。這場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占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地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變了遠東地區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蕩不安的時代的到來。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

十一、閃電戰:出其不意,速戰速決

1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春秋末期越滅吳之戰中的軍事謀略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新興強國吳、越為擴張勢力,逐鹿中原而進行的爭霸戰爭。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製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此時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楚為聯越製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同時,越國也產生了爭霸中原的野心。

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出兵攻越,占領攜李(今浙江嘉興南。)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吳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遂在大掠之後主動撤兵而還。

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20餘年的吳越戰爭。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即位。吳王遂乘國君新立之機,率軍攻越。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起衝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將士被這一瘋狂舉動所震懾,紛紛擁上看個究竟,吳軍陣勢因而大亂。越軍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即位為主。闔閭臨終前再三叮嚀兒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即位後時刻牢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積極備戰,準備出兵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