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糾集各地殘餘勢力,籌劃向起義軍反撲,任命鄭畋進攻起義軍,一度攻入長安,但隨即被大齊軍打退,義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僖宗又任命王鐸率軍包圍長安,並勾結沙陀貴族李克用,向起義軍反撲。黃巢率軍抵抗,但在關鍵時刻大齊大將朱溫叛變投唐,嚴重削弱了義軍力量。在唐軍和沙陀軍隊聯合進攻下,起義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與唐將時溥決戰,不幸壯烈犧牲,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戰爭結束了。
唐末農民戰爭中,起義軍采用流動作戰方針,顯示了極大優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繼而攻入湖北,然後避敵主力,大踏步進入長江以南,這是唐末農民戰爭中獨特的戰略戰術,是我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的創舉。流動作戰不僅保存了實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擁護下日益壯大。黃巢起義軍在大規模的運動戰中,牽著唐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為起義軍進攻長安創造了條件。正是由於起義軍前期戰略戰術運用正確,才取得了攻占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即使攻下長安後,仍然未能鞏固。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占領被起義軍波及的地區,並逐漸收縮包圍圈。黃巢攻克長安後,沒有“宜將剩勇迫窮寇”的策略,給了唐僖宗為首的地主階級殘餘勢力喘息之機,使敵人能夠重新集結力量,向起義軍反撲,導致了政權喪失。分裂起義軍內部,是敵人進攻的另一種方式,王仙芝、朱溫的投降活動,給革命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失,起到了外部敵人所不能起的作用。這些血的教訓,就是唐末農民戰爭留給後人的借鑒。
4北征南討,於迂回中統一大宋——北宋統一戰爭中的軍事謀略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範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土中散布言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土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裏外都能聽到,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淩,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賞,違反命令者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義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隻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製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範質等人才知道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隻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穀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麵,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隻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後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隻得表示屈服。這樣到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內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和其控製下的北漢;南方有占據江漢一隅的南平、占據湖南14州的武平、據有兩川、漢中45州的後蜀、據有嶺南60州的南漢、據有江淮地區的南唐、據有兩浙地區的吳越等割據政權。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臥榻之側,皆他人家也。
因此,當政局穩定之後,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一中國的鬥爭繼續進行下去。起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都不讚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後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後,沉吟良久然後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他大為高興。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的戰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後人歸納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勢,選派宿將,率領重兵,鎮守北部要點,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展關係,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