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廿日,對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判處死刑的議處送抵禦前。康熙深知鼇拜對蘇納海“不阿其意”深惡痛絕,對朱昌祚、王登聯籲請停止圈地,“阻撓其意,必欲置之於死地”。為了避免一起新的冤案,康熙帝“特召輔臣等賜坐詢問”。但令康熙帝感到震驚的是,不單鼇拜,就連索尼、遏必隆也都堅請把三大臣“置重典”,隻有蘇克薩哈一語不發,以沉默表示反對。
盡管康熙受到三位輔臣的輪番陳請卻毫不為之所動,“終未允所奏”。權傾內外的鼇拜在禦前召見後,竟然假傳聖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俱著即處絞”。蘇納海的罪名是“既奉差撥地,種種奸巧,不願遷移,遲延藐旨”。朱昌祚、王登聯的罪名則是“撥地事,不照所委料理,妄行具奏;又將奏疏與蘇納海看,且疏內不止言民間困苦,將旗下不願遷移之處一並具題,情罪俱屬重大”。三大臣之冤死,不僅使得殃及數十萬旗民的災難繼續下去(圈占民地三十一萬坰),也遏製住了愈演愈烈的籲請皇帝親政的輿論。在擅權的道路上,鼇拜又邁出了一大步。
野心勃勃的鼇拜並未就此罷休,仍變本加厲大肆攬權。康熙六年二月,晉封他的孫女婿貝勒蘭布(敬謹親王尼堪之子)為郡王,旋即任命他的心腹輔國公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努爾哈赤之孫,塔拜第四子)為內秘書院大學士。緊接著又利用三月份的大計京察,任命親信噶褚哈為兵部尚書,馬邇賽為工部尚書,泰壁圖為吏部右侍郎,邁音達為兵部右侍郎。此刻就連索尼也對鼇拜的結黨營私感到震驚,遂聯合蘇克薩哈、遏必隆迫使鼇拜聯名疏請皇帝親政,然而這一疏請卻被“留中”。在蘇克薩哈看來,皇帝親政是解決問題的惟一辦法,因而在四輔臣籲請歸政的疏奏被留中後,蘇克薩哈仍一再“自行啟奏”,請求皇帝親政,並多次向太皇太後表示:“夕歸政於皇上,朝即具疏懇往陵寢居住。”(為順治守陵)以示絕無攬權戀棧之意。
康熙六年(1667)六月二十三日索尼病故,鼇拜便公然以首席輔政大臣自居,氣焰更加囂張。七月初三日,康熙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聯名請皇帝親政的疏奏批示如下,經“太皇太後諭允,擇吉親政”,輔政大臣“仍行佐理”。七月初七日康熙帝行親政大典,此後皇帝便親自處理政務。令蘇克薩哈感到不解的是,以果斷著稱的太皇太後,何以在處理歸政問題時如此瞻前顧後,一再以“帝尚幼衝,如爾等俱謝政,天下事何能獨理,緩鬥二年再奏”為詞,莫非這位太皇太後果真衰老到體力不支、精神欠佳的地步?更令蘇克薩哈不解的是,鼇拜對歸政本來就沒有誠意,而輔政大臣“仍行佐理”的懿旨,則為其繼續獨攬大權提供了方便。
康熙皇帝親政以後的情況,的確像蘇克薩哈所料,但鼇拜在“仍行佐理”的旗號下,日與兄弟子侄心腹黨羽穆裏瑪(弟)、納穆福(子)、塞木特、納莫、瑪邇賽(侄)以及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泰必圖、濟世、吳格塞等“黨比營私,凡事即家定議,然後施行”。蘇納海死後,戶部滿尚書缺員,康熙己任命瑪希納出任,但鼇拜“欲以命瑪邇賽”,竟在瑪希納已經任職的情況下,援引順治年間戶部曾置滿尚書二人的舊例,強行增設一個滿尚書。這種目無君父目無朝廷的行徑,使得蘇克薩哈別無他擇,隻有激流勇退,實踐為先帝守陵的諾言。
七月十三日,蘇克薩哈疏言:“臣才庸識淺,蒙先皇帝眷遇,拔授內大臣,夙夜悚懼,恐負大恩。值先皇帝上賓之時,惟願身殉以盡愚悃,不意恭奉遺詔,臣名列於輔臣之中,臣分不獲死,以蒙昧餘生,勉竭心力,冀圖報稱。不幸一二年來身嬰重疾,不能始終效力於皇上之前,此臣不可逭之罪也。茲遇皇上恭親大政,伏祈睿鑒,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寢,如線餘生,得以生全,則臣仰報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盡矣。”
鼇拜一覽此疏,即假傳聖旨,斥責蘇克薩哈“奏請守陵,如線餘生”之說,“不識有何逼迫之處,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著議政王大臣會議具奏”。
鼇拜對於異己,從來都是必置於死地而後快。半年前當鼇拜假傳聖旨殺害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時,就已經把蘇克薩哈作為下一個陷害的目標。在鼇拜看來,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之所以敢阻撓換圈,就是因為得到蘇克薩哈的支持。反對換圈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蘇克薩哈。更令鼇拜不能容忍的是,蘇克薩哈竟然“自行啟奏”疏請皇帝親政。當鼇拜得知蘇克薩哈以“夕歸政於皇上,朝即具疏懇往陵寢居住”討好太皇太後時,便惡狠狠地說道:“今日歸政於皇上,明日即將蘇克薩哈滅族!”
兩天後(七月十五日),在鼇拜的策劃下,蘇克薩哈及其滿門均被逮捕入獄。大學士班布爾善仰承鼇拜鼻息,竭盡造謠誣陷之能事,拚湊所謂二十四大罪證,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議處。在鼇拜的把持下,議政王大臣於七月十七日會議,並作出如下議處:蘇克薩哈“係輔政大臣,有負世祖章皇帝眷育厚恩,不仰體遺詔,以盡忠誠,懷抱奸詐,存蓄異心,欺藐主上,種種任意詭飾之罪甚大,本朝並無犯此等之例,應將蘇克薩哈官職俱行革去,即淩遲處死。蘇克薩哈之子內大臣查克旦不行勸阻,革職即淩遲處死。一等侍衛穗黑、塞黑裏,郎中那塞、候補塞克精額、蘇克薩哈之侄圖爾泰俱革職,蘇克薩哈之子達器、德器,孫侉克劄,蘇克薩哈親弟蘇哈喇之子海蘭等,無論已到歲數未到歲數皆斬立決,伊等家產籍沒,妻孥一並交內務府。蘇克薩哈如有侄孫並家產一並籍沒為奴。白爾黑圖係前鋒統領,自別旗尋歸,認為兄弟,知蘇克薩哈匪為,不行勸阻,反附其惡,串為心腹,據此白爾黑圖、額邇德、烏爾巴俱革職,皆斬立決。二等侍衛占布柱等三十七人俱革職為兵丁,王府長史尼龕因毆打郎中代度曾經處分革職,蘇克薩哈係伊一姓,複行起用,據此尼龕亦革職為兵丁”。有誰能相信,僅僅由於蘇克薩哈奏請守陵,議政王大臣會議竟能作出兩人淩遲處死,十三人斬立決,三十八人革職的議處。鼇拜的淫威,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