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9淡泊名利,歸隱青田
洪武四年(1371)的一天,青田山區的一座秀麗翠峰上,樹木撐天,孤鬆傲立,百鳥爭鳴,流水淙淙。在野草叢生的小路上走來一位虯髯飄發、身材修長、雙目明爍的長者,望著林間飛來飛去、自由自在的小鳥,他不禁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於是他高聲吟誦起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劉基。不久前,他辭別朱元璋,告老還鄉。他難道官場失意了?不是。朱元璋將他所立下的汗馬功勞記在心上,知功必賞,自出山以來,他累官至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太子讚善大夫,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政大夫,上護軍等。1370年又封誠意伯,俸祿240石,官位可謂顯赫。尤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定處州稅糧,仍照宋製每畝加五合,朱元璋為了叫劉伯溫故鄉世世代代將他的事跡傳為美談,特別下令,青田不加稅糧,使劉基的恩惠施及鄉鄰,該也很榮耀了吧。
那麼,他為什麼要歸隱山中?除了因堅斬李彬開罪於李善長之外,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對人生真諦、曆史真理、人世滄桑的深刻認識。他知道因為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才能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才可得到發揮,換個時期,換個環境,就不一定適應。“狡兔死,走狗烹”,曆史上這樣的事例還少嗎?但也有很多功成身退的先例。範蠡泛湖四海,張良激流勇退,他們都能夠壽終,避免了文種、商鞅、李斯、韓信等人的悲劇。慷慨有大節、睿智有哲學頭腦的劉基對這些曆史往事當然非常熟悉,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退隱鄉裏是一定的。
人們往往在失去某一樣東西時,才覺察它的分量和價值。朱元璋在劉基歸隱的當年冬天,就開始感覺到劉基對自己是多麼重要。於是,他力排眾議,親筆書寫詔文,細細敘述劉基的功勳,召基赴京,並賞賜大批錢財、物資,追贈劉基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還要再給劉基加爵進宮。哪知劉基完全看破了紅塵,亦知在淮西集團占絕對優勢的大明王朝之中,自己也難有所作為,因而堅決拒絕,堅持歸隱。劉基回到家鄉,每天除遊山玩水,怡情說性,吟詩作文,抒發感受外,還喜歡與鄉人飲酒弈棋,評品字閩,與兒童談天說地,嬉笑玩耍,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在普通百姓的位置。享受著逍遙出世,超然物外,屏除世間榮辱,超脫塵世的情致。
有時,他與樵夫漁父聊天,談論山中的趣事,水中的雅興。有時他又與野老桑農一同散步,大談養生之道。但從來不講自己以前的功名與戰績,也不喜歡別人提及。如果哪位不知趣的人想阿諛幾句,肯定要遭到他的冷遇,甚至被拒之門外。因此,認識他的人都親切地叫他“伯溫兄”,而不呼其職位名,不認識他的人還以為他不過是一位不聞世事的普通隱士。
青田縣令早已仰慕劉基的才學,聽說他回鄉了,多次求見,劉基或幹脆不見他,或婉言謝絕,對縣令提供的種種照拂也不接受。他的韜晦埋名的事跡在下麵這個故事中更顯得有些傳奇色彩。
一日,一位農夫裝扮的人,花了很大工夫才打聽到劉基的住處,千辛萬苦求見。劉基正在用一個粗糙的木盆洗腳,聽說後,以為與往常一樣,是位過路的或幹活的山裏人,很高興地應允,忙叫人把這位鄉下人請進茅舍。鄉下人自稱並不認識劉基,隻是與他隨便說說話。兩人談得很投機。劉基還將他留下,做了一頓黍子飯給他吃。吃完之後,這位鄉下人說:“請劉學士恕小臣欺瞞之罪,實際上,小臣就是青田知縣,久仰先生的學識和為人,特來拜謁。”劉基聽罷,驚訝不已,忙起身說道:“請恕小民不敬之罪,基告辭了。”說罷,便自己先離茅舍,飄然而去,剩下縣令一人,獨自站了半天,感慨萬分。以後,這位縣令再也沒有能見到劉基的蹤影。
劉基與達官貴人斷絕往來,行蹤不定,舉動異常,表現了一種狂放文人的風格。其實,這也是他那“性剛嫉惡,與物多忤”個性的異化表現。他企圖用這種不正常的、極端的行動來全身避禍,抵禦濟世思想的誘惑,以求得個性生命的發展。然而他終究是一個飽讀詩書,受儒家“兼濟”思想影響很深的士子,他愈想與世無爭,世間煩惱卻自己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