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3速擒孟達,智抗諸葛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去。魏文帝臨死前,召司馬懿、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南堂,顧命三人輔佐朝政。太子曹叡即位,史稱魏明帝。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後又遷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魏明帝下詔,令司馬懿駐軍於皖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同年12月,駐兵上庸的新城太守孟達謀反。
孟達原為劉備之將,220年叛劉降曹。司馬懿看出其人言行不一,反複無常,曾多次勸諫魏文帝曹丕,對孟達不可重用。可惜,曹丕不聽,居然命其擔任了新城太守。然而,孟達對此並不滿足,總在圖謀自成大業。曹丕死後,孟達認為時機已到,便暗中與孫權、劉備聯係,意欲起兵反叛。“諸葛亮惡其反複,又慮其為患。”為了加速促其反叛,便派部將郭模詐降,乘機將消息泄露出去。孟達聽說此謀敗露,於是決定反魏降蜀。
司馬懿已經料定孟達必反無疑,決定消滅孟達。為了充分做好準備,他雙管齊下:一是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其猶豫不決,延緩起事;二是調兵遣將,火速征討。司馬懿怕孟達迅速起兵,便給其寫信說:“昔日將軍拋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重任,讓將軍謀劃攻取西蜀之大舉。西蜀上下,能不對將軍恨之入骨嗎?諸葛亮日夜思謀擊敗將軍,隻是苦於毫無辦法。如今郭模說將軍意欲叛魏降蜀,象此等大事,諸葛亮怎敢輕易告之於人,誰也不會相信會真有其事。”
孟達看罷,心中大喜,認為司馬懿並未對他產生懷疑,因而在發兵起事上就舉棋不定,猶疑不決。
司馬懿贏得了準備時間,正欲發兵征討,諸將皆以為孟達與孫權,劉備均有勾結,應該先觀察一下進展情況,然後再興兵討伐,司馬懿說:“孟達乃毫無信義之徒,必反無疑,他隻是暫時猶豫不決,應當趁其尚未舉兵而將其消滅。”司馬懿當機立斷,兵發上庸。他命令大軍偃旗息鼓,日夜兼程,沿途嚴密封鎖消息,僅用八天時間,便兵逼上庸城下。東吳、西蜀急忙派兵,從兩路奔來,援助孟達。司馬懿亦分出兩支人馬,阻擊東西兩線的援軍,使其無法接近大兵圍困的上庸一帶。
當初,孟達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司馬懿駐守的皖城,去洛陽八百餘裏,至我上庸一千二百裏。聽說我舉事起兵,司馬懿需要先奏請魏明帝,然後才能出兵上庸。奏章往返,再加上兵進上庸所需時間,至少得一月有餘。到那時,我已城防堅固,況且上庸又地勢險要,司馬懿情知這裏易守難攻,自然不會前來。換為其他將軍,我就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了。”
孟達萬沒料到,司馬懿會親自率軍前來,更沒料到來得如此神速,簡直如兵從天降。吳、蜀的援兵又在中途被阻。他隻好孤注一擲,妄圖憑借上庸地勢險要,固守城池。上庸乃三麵臨水之城,孟達命令士兵在水中埋設水柵,攔阻魏軍。
司馬懿將全軍分成八隊,晝夜不停地輪番攻城,士兵泅水破柵,直抵城下。魏軍攻勢猛烈。孟達軍心動搖。眼見城池要被攻破,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打開城門投降。孟達兵敗被殺。司馬懿俘獲萬餘人而歸皖。
公元231年春,日夜籌劃統一中原的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曹魏的戰爭。他率大軍進天水,圍祁山。魏軍的形勢非常危急。魏明帝急調司馬懿率張邰等將,領兵還擊蜀軍。
司馬懿斷定孤軍深入的蜀軍,必因糧食供應困難而急於求成。所以,司馬懿采取了你急我緩、你戰我守的拖延戰術,命令全軍在險要之地築好營壘,據險固守,拒不出戰,不給急於尋求決戰的諸葛亮以戰機。蜀軍終於因為糧食缺乏,被迫撤兵。司馬懿沉著對付諸葛亮,智退蜀軍所取得的成功,是戰馬嘶鳴、刀槍拚殺所無法比擬的。若真的兩軍交戰,誰勝誰負,亦很難說。
蜀軍退去,魏軍謀士杜襲等都預計,明年麥收時,諸葛亮必然興兵再犯,而隴右缺乏穀物,應抓緊冬季時間儲運。司馬懿則預見說;“諸葛亮再出鄰山,不會舉兵攻城,而會尋求在野外作戰。戰場不是在隴東,而是在隴西。諸葛亮幾出祁山都未能如願,皆以糧草供應不足為恨。此次歸去必然大量積存穀物。依我看,不足三年他是不會舉兵來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