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10研習詩畫,書壇名家的皇子永王星
有清一代,始終自覺地接受漢民族文化,他們深知,這是他們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統一的高度集權的封建帝國所必需。在這過程中,原來“馬背上的皇帝”又增添了儒雅風流,而這又影響了他們的子弟。乾隆皇帝在寫詩的數量上,在中國曆史上堪稱第一(盡管上乘之作不多),他的某些皇子,也對漢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情有獨鍾,第十一子永瑆即為其一。
永瑆,主要是在書法方麵極有建樹,他與翁方綱、劉墉、錢保齊名,並稱“翁劉成鐵”,為清代中期書壇的四大名家之一。
永瑆號鏡泉,又號少庵、詒晉齋主人。生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母親金佳氏原封貴人,因連生永璿、永瑆等三位皇子晉封貴妃,但她在永瑆未滿4歲時便離開人世。幼年喪母的永瑆很受父皇憐愛,乾隆皇帝本人多才多藝,也十分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和培養,永瑆6歲入學尚書房,自幼起遍讀經史,吟誦詩賦。他聰慧好學,詩文俱佳,在書法方麵尤具天賦,“幼時握筆便波磔成文”,深得父皇和上書房師傅們的賞識和好評。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瑆15歲時,信手為十五弟永琰執扇題寫詩句,落款用自命別號“鏡泉”,被父皇知道遭到一頓嚴厲訓斥,答不其效法漢人書生習氣,鄙俗可憎,“非皇子所宜”。但對其題寫詩句、文理字畫肯定為“尚覺可觀”。並對別人誇耀“幼齡所學如此程度”尚屬可教,稱讚了永瑆的才華。以後乾隆皇帝又經常駕幸永瑆府邸,對其加意訓導,教其深明大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永瑆和碩親王爵,乾隆帝共17子,但許多皇子卻先他而亡,在當時所存5子中,得此封爵者隻有永瑆和後來繼位為君的永琰二人,足見對永瑆十分喜愛。然而,乾隆帝覺得他與永琰相比,不如其持重,缺乏治國才幹,所以沒有立他做皇位繼承人。永瑆專攻文事,在政治上也沒有什麼抱負。
永瑆雖有同母所生二兄,但卻與十五弟永琰最要好。兩位皇子經常一起隨父皇巡幸、射獵遊賞,賦詩品畫、贈答唱和,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弘曆駕崩永琰親政後,即命永瑆參與軍機處事務並總理戶部三庫,令其分擔治理軍政重責。後來隻是因為“與國家定製未符”才不得已免去軍機處職任,但仍留他於內廷供職。是年三月,嘉慶帝誅權相和珅,抄沒其家產,將和珅豪華府邸賜給永瑆。永瑆習慣於與嘉慶帝以“你”、“我”相稱,嘉慶帝並不加責怪。當年十二月,祭酒法式善為三省“教匪”事奏請遣派一親王前往剿辦以節製諸軍。嘉慶帝駁曰:“其意不過見朕用成親王在軍機處行走,即口出此言。國初可使王公領兵,太平之時自不宜用。若親王統兵有功無以複加,有罪將何以處罰?議法傷一脈天璜之深思,議親廢朝廷之法。”遂將法式善解任。盡管如此,在“三省教匪”悉定,嘉慶帝仍以“成親王於軍機處行走時讚襄機務,一切剿捕機宜,深資籌劃,今大功告竣,應嘉獎公勤”為由,加賞其子綿懃為貝勒,後又晉升其為郡王。嘉慶十二年(1807年)四月,顒琰五十壽辰,賞永瑆銀子1萬兩。以後凡謁陵、享太廟、祭天神、地祗、太歲、先師之典多派其代往。但是,永瑆在理政方麵並不出色,嘉慶帝說他:“於末節細故過於周密,而於國家大事轉因循怠”,因此不斷受到罰處。十八年(1813年),嘉慶帝秋彌間,林清領導的天理教入攻進皇宮,永瑆在紫禁城內督捕有功,帝嘉其勤勞免一切處分及未完罰俸。二十四年(1819年)五月,年近70的永瑆在代祭地壇於終獻時違製行禮,嘉慶帝遂以其年老多病,罷一切差使,退出內廷,命在家中閉門思過,並罰親王半俸10年。其子綿懃也受到牽連,被免去內大臣之職居家侍父。此後的幾年中,永瑆基本是以閑散親王的身份居家度日。道光三年(1823),72歲的永瑆病逝於北京。
永瑆在政治上一無所成,但在文壇藝苑上卻頗有成就,是宗室中的領袖人物。
永瑆的書法自少年時期便已有很深造詣。初以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妍麗流暢的麵貌為主,兼采各家之長,又與當世書壇名家劉墉、鐵保等人切磋交流,技藝日進,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聽宮中一位老太監講述其師在幼年時曾見過康熙年間書家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筆懸腕作書,便用心琢磨反複練習,終於悟出其中要旨,遂推廣其意名為“撥鐙法”。即作書執筆如騎馬踏鐙,腳入鐙淺就容易靈活轉動,執筆時手指也要淺握,才能揮運自如,這種方法對當時和後世習書者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