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5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講話的目的是讓人聽懂。讓人聽懂是對講話者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在講話時單純求奇、求新,而賣弄辭藻,用一些難澀的語彙和專業術語,讓人聽起來非常吃力,就會影響聽眾的情緒,即使你費了好大一番口舌,也是費力不討好,聽眾不買賬。因此,講話中要盡量使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畫的語言來表情達意。這樣才能讓聽眾迅速而又準確地接受和理解,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講話大都比較通俗易懂,且生動活潑。通篇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藻,就是那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一聽也能明白。毛澤東同誌非常注意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群眾熟知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說明深奧的道理。比如,他在講解動機和效果的關係時,說道:“現在要問:效果問題是不是立場問題?一個人做事隻憑動機,不問效果,等於一個醫生隻顧開藥方,病人吃了有什麼效果他是不管的。又如一個黨,隻顧發宣言,實行不實行是不管的。試問這種立場也是正確的嗎?”毛澤東用醫生看病這樣通俗的事例來說明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明白易懂。

彭真同誌講話也很通俗有趣。他在和一位新聞工作者交談時說,你看過老鷹抓小雞嗎?老鷹不是瞎撞亂碰就能把小雞抓住的,而是先在天空中盤旋飛翔,發現地麵上的小雞,再俯衝直下,抓住後就騰空而起。老鷹盤旋飛翔是在做調查研究,看準目標,以便一下子抓住。記者的工作方法,要學老鷹抓小雞,先做好周密的調查研究工作,發現典型事件或問題,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寫成功。……你們寫的新聞,就像棉花一樣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鐵塊,體積很小,你擠不出它什麼空氣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裏一大堆,用手一擠,多數是空氣,是虛的。新聞要寫實的,文字要精練,要寫鐵塊式的新聞,反對棉花式的新聞。彭真同誌用貼切、新穎的比喻,形象通俗地講述了記者的工作方法問題,使人聽了後很受啟發。即席講話要吸引人,不僅要通俗易懂,還要生動有趣,以增強臨場氣氛。呆板、枯燥的語言會使人生厭,昏昏欲睡。要注意運用聽眾比較熟悉的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節目,或有象征意義和紀念意義的實物來作比,運用明確具體、形象生動的語言來闡述事理,不能顛來倒去總用那幾個詞,死板板地說教。賀龍同誌講話善於運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1940年7月,賀龍在晉綏軍區的黨員訓練班講黨課。講課之前,指導員帶人抬來一張舊木桌,一條木板凳子,桌子上放了兩個粗瓷大碗和一雙布鞋。這三樣東西一下子吸引了大家。賀龍同誌笑眯眯地說:“我來講第一課,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和群眾的關係嘍!”然後他端起大碗問學員,裏麵的小米是做啥用的,大家齊聲說是做飯用的。又問哪來的,大家說是老百姓種的。到此,賀老總開始講吃小米容易,種小米難;又講老百姓吃墨石,讓部隊吃小米;講軍民關係,講群眾路線,說得大家心服口服,使大家明白了搞不好軍民關係就會挨餓,就會打敗仗的道理。賀龍又拿起布鞋,讓一位戰士講講布鞋。戰士語塞,覺得沒什麼好講的。他又啟發別的戰士講,指出每雙布鞋都含著群眾的心血,群眾沒有鞋穿,卻給戰士做軍鞋,這是因為什麼,引出八路軍是人民的子弟兵這個道理。最後賀龍拿起另一個大碗,盛滿水,還放了一條泥鰍。賀龍把泥鰍從碗裏撈出來,不一會,泥鰍不動了。賀龍乘機問,泥鰍為什麼不動了,回答是離開了水。賀龍同誌總結說,軍隊和群眾是魚和水的關係,魚離開水,軍隊離開群眾,就不能生存。根據地的存在,人民軍隊的壯大,都是因為執行了黨的群眾路線,群眾擁護的結果。賀龍同誌講的具有真情實感,具體生動,通俗易懂,極大地說服和震動了戰士。生動有趣的語言,才能真正吸引聽眾,即席講話尤其不能忽視。6立場鮮明,以理服人

講話時誠摯的態度來源於講話人對聽眾的尊重,隻有這樣,才能得到聽眾的尊重和信任,如果領導者態度倨傲,以勢壓人,也就不可能得到聽眾的信任和尊重,不可能在講話時推心置腹,打動人心。這種誠摯的態度在講話中應該具體地表現為襟懷坦白,觀點鮮明。“誠摯”不等於“遷就”,誠摯感情應當融進話裏所表達的觀點之中,使觀點更鮮明,使每一句話都是感情的凝聚,心聲的流露,使講話情動於中、寓情於理。尤其是某些批評性的講話更要注意這一點。

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雷軍長在戰前動員會上的即興講話震撼人心,痛快淋漓,關鍵就在於他的講話觀點鮮明,態度誠摯。當時,高幹子弟趙蒙生的母親利用職權為兒子逃避上前線“開後門”,在連隊即將開赴前線殺敵時,把電話搖到前沿指揮所找雷軍長說情。這件事激怒了雷軍長,他在對指戰員的講話中,怒吼道:“我的大炮就要萬炮轟鳴!我的裝甲車就要隆隆開進!我的千軍萬馬就要去殺敵!就要去拚命!就要去流血!!可剛才,有那麼個神通廣大的貴婦人,她竟有本事從幾千裏以外,把電話要到我這前沿指揮所!此刻我指揮所的電話,分分秒秒,千金難買!可那貴婦人來電話幹啥?她來電話是讓我給她兒子開後門,讓我關照關照她兒子!奶奶娘,什麼貴婦人,一個賤骨頭!她真是狗膽包天!她兒子何許人也?此人原是軍機關幹事,眼下就在你們師某連當指導員!……奶奶娘,走後門,她竟敢走到我這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我在電話上把她臭罵了一頓!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太太,走後門,誰敢把後門走到我這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沒二話,我雷某要讓她兒子第一個扛上炸藥包,去炸碉堡!!……”雷軍長態度鮮明,充滿激情的講話博得了廣大指戰員撼天動地的掌聲,也使受到嚴厲批評的趙蒙生痛感愧悔。趙蒙生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立下獻身祖國的壯誌,並在戰鬥中榮立了大功。雷軍長的講話充滿了對歪風邪氣的憤恨,盡管他沒有用更多的語言去表達他對廣大戰士的深切的愛,但是他那誠摯的感情,深刻而鮮明的觀點,已經融人他的講話之中,使廣大戰士和趙蒙生同時感受到強烈的震動。可以想象,如果雷軍長麵對“走後門”和“逃兵行為”采取吞吞吐吐,甚至“遷就”的態度,怎麼能使趙蒙生幡然悔悟,怎麼能說是對趙蒙生的愛護呢?同時,也必然傷害了廣大戰士的積極性,嚴重地挫傷部隊的戰鬥力。雷軍長以誠懇而鮮明的態度發表的這段充滿激情的即席講話,對包括趙蒙生在內的廣大指戰員是一次極好的戰前動員。雷軍長雖是小說中的人物,但這種講話方式很值得領導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