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修養水平是說話水平的根基

修養是指一定的知識或藝術的水平。修養是不會遺傳的,隻能靠後天的培養。要想有好的口才,必須具備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文化修養。說話者的文化修養愈高,文化知識的儲備越豐富,他的視野和思路就越開闊,說起話來就不會萋萋艾艾的。

一個有好口才的人,從外在形式上看是能說一口流利、符合邏輯、生動形象的話,實際上是因為他具有廣博的知識和駕馭這些知識的能力。口才好比是一片汪洋,表達是浪花,內涵是海水,所以如果想使自己能說會道,必須以全麵的、完整的知識為底蘊。有了豐富的知識,才有“口若懸河”的根底。

一個孤陋寡聞,沒有廣博學識的人,就不可能出口成章,妙語驚人,說出讓人喜歡的話來。為此,把話說到點上,說得透徹的人,都是以廣博的文化修養為資本的。

生活中的一些人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但其所講的多為空話、套話、廢話,既不能給人以某種啟示,又沒什麼實質內容,這種“高水平”,看似善講,實則隻能算耍嘴皮子而已。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會說話,說好話,首先必須擴充知識,掌握這一利器。2廣泛閱讀是提高文化修養的有效方法

積累知識,主要靠閱讀。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這條途徑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首先,博覽群書,可以開啟心智,增進學問,拓展才能和智慧。有些人口語表達時如行雲流水,語到之處,文意豐富,言辭自然,這往往與之讀書多有關。廣泛閱讀可以使我們打開思路,擴大眼界,提高想像和聯想能力;還可使我們思想深邃,見解獨到,對問題認識透徹,能窺見事物的真諦,其口語表達就有一定的力度與深度。

其次,閱讀還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識積累。一個人的閱曆是有限的,不可能對世間過去和現在的所有事物都去觀察和調查。廣泛閱讀,可以幫我們了解自己不可能親知親曆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而這些經驗與知識,又常常成為口語表達時必須的材料。

再次,閱讀也是我們掌握口才、學習口語表達規律的有效途徑。一方麵,通過對口才理論的閱讀,懂得口語表達的特點和規律,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使人們更自覺地按規律來指導口才的學習。另一方麵,閱讀好的口語表達成品,如精彩的演講稿、辯論稿,公關、談判、麵試等具體的實例,這是一種“實物教授法”。因為優秀的示例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表達經驗、表達技巧和表達方法。這些經驗、技巧和方法,學習者看得見、摸得著,讀多了、模仿次數多了,就會把它們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方法,並能有助於改進和創造,久而久之,口語表達能力當然也就逐步提高了。英國一位大政治家約翰·伯萊特15歲就被迫輟學,到一家紗廠做工。多年來他堅持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能熟練地背誦拜倫、密爾頓、雪萊的長詩及莎士比亞的劇作台詞。豐富的知識,使他成為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演說家。

另一位英國政治家彼特,十年如一日地將每天讀過的一兩頁希臘文或拉丁文作品譯成英語,在這過程中其口才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他說:“現在,我已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能力。不必費思想,就能把適當的意見和準確的字句,井然有序地排列起來,決不會有一些紊亂或謬誤。”由此可見,正是閱讀使之深諳表達之道,說明讀書對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作用確實是很大的。

第四,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彙,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蒼白,詞彙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提高口才技巧,就要大量閱讀,一方麵,仔細揣摩書中語言的精微之處,培養辨別語意的敏感;另一方麵,熟悉名篇佳作中的精彩妙筆,以獲得豐富的詞彙。這樣,表達時準確、簡練、生動、得體的語言就會不召自來。

閱讀應該掌握以下一些原則:

(1)要多讀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裏的“三百”、“萬卷”均指要多讀。馬克思寫《資本論》時,光是參閱和寫過摘要的書籍,就多達1500多種;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更是博覽群書的產物,單是《小說舊聞鈔》就讀了90餘種1500多卷。通過多讀,博采眾長,見多識廣,才能將許多書籍進行比較,進而提高知識儲備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