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言體態,寓意豐富

1人的體態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體態語言是信息發送者把要發送的信息,通過儀表、姿態、神情、動作輸送到信息接受者的視覺器官,再通過信息接收者的視覺神經作用於大腦,從而引起積極反應,實現信息發送者的目的。

一個人的體態語言,主要是指他從實現其活動的目的出發,通過自己的儀表、姿態、神情、動作等,將自己的指令、意向傳答給他人,以達到影響和支配被領導者的目的,使活動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進行。

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有二者單獨使用,有時將二者合用。

首先,就其二者單獨使用來看,如有人隻用有聲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相對而言)體態語言配合;再如,有的人隻是用體態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有聲語言配合。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一位著名體態語言大師,他就是憑著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其次,就其二者合用來看,人們在用有聲語言發送信息的同時,往往要輔以體態語言,即我們過去常說的“以姿勢助演說”之類。一般說來,人們總是把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結合起來運用,隻不過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類最古老的交際手段就是有聲語言,而人們在說話時是離不開表情動作的。有研究表明,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有聲語言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交際時表情動作格外豐富。就是到了人類的有聲語言豐富發達以後,交談時表情動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說:“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也就是說,說話要表現在神態上,表達在言辭中,才能被人理解。孟子是一位十分擅長辯論的人,他從大量的口語交際實踐中發現,有聲語言的不足,需要用神態去補充,才能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另一位語言大師西漢的司馬遷在記述戰國時趙國使臣藺相如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完璧歸趙的動人情節時寫道:“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不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廷。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在這一段生動的描寫中,藺相如“持璧”的行動和“睨柱”的神態同鏗鏘有力的語言相呼應,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表達效果,以致強暴的秦王也不得不趕緊道歉。如果隻說“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但表情木然,站在那裏沒有任何行動,就絕不可能取得上述的表達效果。人類的動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個人平時說話都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某些表情動作。人們說話時變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態,舉手投足的動作,經常同所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修養水平。事實上,你同另一個人見麵,雖然尚未正式開口說話,但交際活動已經開始,雙方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傳遞著信息。說話時對方除了聽,還在看。皺眉頭,嘴角向下撇,那顯然是話不投機;和顏悅色,笑臉相對,說話就易於順利進行。因此,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給這種無聲的體態語言以應有的位置。如果在說話時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體態語言,就能夠使重點突出,並富有感情、形象生動,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際的效果會比單純憑借有聲語言好得多。大家知道,電視的宣傳效果比起電台廣播更突出更明顯,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電視節目同時作用於人的視覺和聽覺,而電台廣播卻隻作用人的聽覺。

一個人的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同樣是構成其語言的兩種重要形式。每個人在實施影響活動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等情況,有時可分別單獨使用,有時也可將二者結合使用。但更多的情況下,要注意二者的相輔相成的關係,更好地發揮自己言語的效能。

2從人體姿態表現中解讀人意

一談到人們之間的交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這兩種形式。其實,除了這兩種語義的傳播方式之外,人類還時常借助於非語義的方式互通信息。人們往往把點頭、眨眼、皺眉、微笑、擺手及坐的姿勢等看做是隨意的、偶然性的動作,但實際上這些麵部的或身體的動作,幾乎像語言一樣傳遞著信息,並且具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可以通過目光、麵部表情、體勢以及身體接觸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願。在某種情況下,這種方式比使用語言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