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界一直在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智力是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對概念的理解力和利用語詞、數目等抽象符號的能力。智力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智力是人的大腦對物件的綜合性的、潛在性的認識能力,同時,它也是可以在某些具體領域、具體問題、具體物體上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等。
對於0~1歲的嬰兒來說,智力開發主要是表現在語言智能、邏輯智能、圖畫智能、音樂智能、體能智能、人格智能、自我智能和自然智能等八個方麵。孩子的智力開發得越早越好,如果嬰兒的腦袋像電腦的硬件,爸爸、媽媽們則是負責提供軟件。當你了解硬件(嬰兒的腦部)時,你可以設計出更合適的軟件(你的行為),以促進嬰兒智力潛能的開發。
對於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來說,誰不希望自己有個聰明的寶寶呢?許多父母很早就讓兒童學心算、認字:有的父母還對兒童進行早期才藝培養,比如很小的孩子就在父母的逼迫下學畫畫,學書法,學鋼琴、小提琴等。其實這種教育增強的並不是兒童的智力,充其量不過是一些知識和技能,但其後果往往會妨礙孩子正常的智慧發育。
什麼是智慧?說白了就是人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潛能。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就是因為人具有根據環境不斷改造自己,探索世界未知數、解決生活中麵臨的問題的能力。所以,智慧不是隻表現在讀、寫、算等技能方麵,還包括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能力、與其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等方麵。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心理與生物行為舒爾博土的報告指出:“人類的大腦皮質在出生之後,在先天決定的DNA之外大約增加了70%,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嬰兒早期的環境與社交經驗的影響。”光是嬰兒出生的頭一年,嬰兒的腦部重量就從400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克。雖然腦部的發育,一方麵是由基因所控製,但是真正影響到腦部發展的重要因素,則有賴於情感的互動,這就和父母有關了。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過分重視讀、寫、算,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有的父母認為發展孩子的智力就是讓孩子識字,所以就設法阻止孩子玩耍,逼孩子記憶一個個生字生詞,一旦把早期識字擺在不恰當的位置,又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就會妨礙孩子的正常發展,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早期教育作了這樣的描述:“早期刺激可以看成是早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0~3歲的兒童,它更具有生理學、心理學色彩。它是通過節律感(聲音、音樂、顏色形狀變換、運動物體、時間間隔)、語言、觸覺、動作、運動的安排等方式進行的。在兒童早期刺激訓練中,玩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識字並不是兒童早期教育的唯一重要因素。
有的父母片麵認為,小孩隻有提早識字才能及早地表現出聰明智慧,而忽視了長遠的打算。其實,人的培養周期很長,不同的教育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特定任務,如果兒童在早期由於提前識字而妨礙了那一特定階段任務的完成,造成了厭學、自卑的情緒,結果就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這種後果也許在幾年以後才顯示出來,到那時後悔就晚了。還有的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個人的特點,就早早地為孩子定向,如學琴、學畫、識字等,若定向不得法,也會對孩子造成長期不良的影響。
真正的智力開發,就是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按照規律,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使孩子圓滿地完成每一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在智慧、性格諸方麵協調發展,成為有較高的認識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社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