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忘恩負義,貝恩斯智斥富翁
蘇格蘭詩人貝恩斯某日在泰晤士河畔的大街上散步,看見一個富翁被人從河中救起。而這個富翁隻給了那位冒死相救的窮人一個銅元作為酬謝。圍觀的行人被這個富翁的忘恩負義所激怒,要把他投到河裏去。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的生命價值幾何!”富翁聽了,麵紅耳赤,十分狼狽。對忘恩負義者,正義之土多痛恨之,因而他們與忘恩負義者的交往通常是不協調的。但如果因氣憤而采取過激的行動,比如把那個富翁丟入河中,則是不理智的,甚至是違法的。過激的行為雖然能解心頭之恨,可圖一時之快,但多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相比之下,貝恩斯所采取的方式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作用,而且又避免了不良後果,因而是一種上策。功成身退,全身遠禍
春秋末年,晉國大權落到智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四卿手中。而智氏獨攬朝政大權,成為四卿之首,餘三卿都不敢與之抗衡。智氏向三卿要土地,趙氏不給,於是智氏聯合魏、韓兩卿攻打趙氏。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議。張為趙襄子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並冒險深入魏、韓營中,成功地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脫離智伯,與趙襄子聯合滅智氏。事成之後三家平分智氏之領地,從此晉國形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麵。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極力挽留。張對他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讓我走吧。”
趙襄子隻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過著隱居的生活。在下級的名聲和功勞與上級相當或超過上級之時,上下級的關係就會發生新的變化。從下級來說,如果上級沒有相讓之意,而下級又不想改變原有關係,那麼下級就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改變局麵。降低乃至貶損自己是一種策略,西漢第一位丞相蕭何就曾用此策略,避免了劉邦的懷疑,使一度緊張的君臣關係得以緩和;功成身退,辭官歸隱也是一種策略,張孟談和漢朝開國功臣張良、明朝劉伯溫等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此外還可運用提高上級聲威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