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以詞達意是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說話是門藝術,懂得說話藝術的人知道,輕話不可重說,會造成分化效果的話不說,會傷人自尊的話不說。如果一定得“說清楚、講明白”,仍必須謹記:“話不可說絕”、“不說最後一句的重話”的原則,留給對方一點餘地。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實業家、發明家富蘭克林,早年也是個“有話就說”的直腸子。然而,他發現自己這樣的行事作風,不僅常常得罪人,也使得做人、做事都窒礙難行,在朋友的諫阻以及一番自省後,他給自己立下了個規矩,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相左的時候,不可直接地與他人衝突或總是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
他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些斬釘截鐵的字眼,諸如:“一定”、“無疑”等等,而以“我相信”、“我想”、“我猜想”或是“目前看起來是這樣”來取代。當他發現任何錯誤時,他也絕不容許自己立即享受與人對立的快感,反而會溫和地告訴對方:如果在某某情況下,他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不過目前的狀況看來並非如此。
很快地,富蘭克林發現了這種態度改變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如此一來,即使他在立場、意見上與人有所對立的時候,談話仍然能夠愉快地繼續下去。也因為他提出意見的方式令人較易接受,減少了爭執,而一旦自己有錯誤的時候,也不像以往那樣覺得丟臉。同樣的,當他有時提出正確意見的時候,他人也能夠放棄自己的成見來接納、采用。
這種開始時須費力扭轉自己個性的模式,隨著時日的推演,越來越輕鬆自在。並且在之後的50年內,富蘭克林不再聽到由自己嘴邊溜出的武斷話語。他認為,他之所以能夠擔任公職,成功地成為議會的一員,讓種種的法案順利推行,實在應該歸功於早年自我訓練於自律的習慣。盡管與一般辯才無礙的人比較起來,富蘭克林偶爾用字遲疑、詞不達意,但重要的是,他總能夠持有自己的論點,並且成功地推展,讓人接納。
.
清朝乾隆皇帝酷愛下棋。一天,他率大軍出征邊關。路過聚賢鎮,見一宅院門楣上高懸“棋界大王”的金匾,心中不悅,遂令停輦傳宅主回話。一七旬老翁到輦前跪下啟奏:因喜對弈,村鎮未逢敵手,故村民以匾相贈,望萬歲海涵。
乾隆聽罷,對老翁說:“願同朕對弈嗎?”
“小老兒豈敢同萬歲對弈。”
乾隆說:“下棋本是益智之事,朕不怪就是。”於是,乾隆入宅同老者對弈起來。隻十幾步,乾隆就占了上風,不一會兒便把老者殺得片甲不留。乾隆冷笑責道:“朕念你壽高,摘掉匾牌,不許再稱‘棋王…。老者伏地叩頭請罪。乾隆剿滅入侵之敵,班師回朝,又路經聚賢鎮,見老者的牌匾重新油漆、書寫,金光閃閃,氣得七竅生煙,便傳旨縛老者來問罪,老者坦然跪在輦前。乾隆道:“大膽刁民,牌匾為何重新油畫!”老者說:“啟稟萬歲,小老兒自知欺君之罪,當滅九族。隻是前次與萬歲對弈未為施展本事,因此失誤,所以專候萬歲凱旋回朝,小老兒冒死相請,再賭輸贏。”乾隆雖心中不高興,但又想老者不服,必有絕技,不如再對弈,他若下輸了,再治罪不遲。於是,乾隆又與老者人宅對弈。
不過,這次是老者12歲的孫子與乾隆對弈,乾隆本想施絕技,置小孩於死地。沒想到小孩出手不凡,隻十幾步就把乾隆殺得捉襟見肘。老者怕孫子把皇帝“將”成死棋,不好下台。恰好這時一陣風把幾片落花吹到棋盤上,老者乘拾花之機偷掉孫兒的一個棋子。聰明的孩子領悟爺爺的用心,故意走出破綻,讓皇帝吃了二子,最後走成和棋。
乾隆連聲稱讚小孩的棋藝,當他得知小孩從師其祖父之時,便道:“前次對弈,為何輸棋呢?”
老者啟稟:“因萬歲親自出征,應每戰必捷。小老兒寧可敗棋,也要祝萬歲棋(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嗬!”乾隆暗歎:“聚賢鎮果然名不虛傳!山野之民,竟如此通曉大義。”於是令人取來文房四寶,禦筆親書“棋界聖手”四個大字,以示獎賞。
弈棋雖為益智,卻首先是較智。老者的一番奉承,既讓乾隆暗悟“棋界大王”的厲害,又不傷及皇帝的體麵。世事如棋,可知此老者曆世的功力之深。
2用詞簡潔有力,說話削繁去冗
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見解時,為了使對方能夠很快了解自己的說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煉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問題的本質特征表達出來,以達到一語中的、以少勝多的效果。不少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能力,他們善於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勢,抓住問題的症結,且能用準確精當的語言加以概括表達,其作用和影響非同一般。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在一次溯江視察途中與同船的船員們握手時,有一位工人卻縮著手,麵對總統靦腆地說:“總統,我的手太髒了,不便與你握。”林肯聽後笑道:“把手伸過來吧,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話,聽似極為平常,卻高度概括,得其要領,充滿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