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敘述的要素和作用
通常所說的敘述,有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這是從新聞的“五個W一個H”反套過來的。“五個W”是美國新聞學家查理·戴德1851年提出來的,是針對戰地報道,規定一條電訊必須回答五個問題,即When——什麼時間,Where——什麼地點,Who——什麼人,What——什麼事,Why——為什麼。後來又有人認為應回答How——怎麼樣了?就增加了一個H——結果如何。這和我國有人所說的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一致的,因為其“事件”指這件事的整個過程,包括了什麼事及其原因和結果。
毛澤東同誌1948年10月22日為新華社寫的一則消息《我軍解放鄭州》,很典型地運用了敘述的方式:
我中原人民解放軍於今日占領鄭州。守敵向北麵逃竄,被我軍包圍於鄭州以北黃河鐵橋以南地區,正殲擊中。鄭州為平漢、隴海兩大鐵路的交點,曆來為軍事重鎮。蔣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將駐鄭兵團孫元良部三個軍(按:國民黨軍從十月起整編師均改稱為軍,整編旅均改稱為師)東調,鄭州守兵薄弱,我軍一到,拚命奔逃。現鄭州東麵之中牟縣、北麵之黃河橋均被我軍切斷,逃敵將迅速被殲。
短短的二百字清楚敘述了一件大事,所有的因素俱全。當然,有些敘述可以根據情況省略一項或幾項,或者把有的項目變成隱含的。現在報紙上許多“要聞簡報”、“簡訊”等,就是這樣。如,《人民日報》1985年2月9日《穀牧會見阿明親王》的消息:“據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國務委員穀牧今天會見伊斯蘭什葉派中的伊斯梅爾派教領袖卡雷姆·阿迦汗的弟弟阿明一行。”沒有“原因”、“結果”等。
又如,《××晚報》1984年10月18日《雞蛋並未漲價》的消息:
本報訊 從市禽蛋公司獲悉:目前雞蛋並未漲價。
這裏隻有一句話,由於報紙發行時間和地區性,連時間、地點都省略了。
敘述在文章中是經常運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
①介紹人物經曆、事跡以及人們之間的關係、
糾葛這就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敘述。
②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發展過程、
因果關係、使讀者了解事態全貌以此成文就是以事件為中心的敘述。上文引的《我軍解放鄭州》,下麵一節所引的例文2《地震》都很典型。機關應用文中,如“會議紀要”對會議的概述,“總結”中對工作情況的回顧等都是。1982年6月10日《鐵道部關於193次旅客快車發生重大顛覆事故的報告》,便是對事件敘述的典型例文。
③配合議論,交代事實為論點提供論據
這是以議論為中心的敘述。議論的論據,多由敘述表達出來。如,毛澤東同誌《論聯合政府》中第三節有一部分“走著曲折道路的曆史”,這一段曆史敘述簡練得當,何其芳同誌在黨校教語文時曾經講過,它在文中是為論點提供依據的。再如,1978年5月《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這樣一段:
門捷列夫根據原子量的變化,製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讚同,有人懷疑,爭論不休。爾後,根據元素周期表發現了幾種元素,它們的化學特性剛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預測。這樣,元素周期表就被證實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陽係學說在三百年裏一直是一種假說,而當維勒烈從這個太陽係學說所提供的數據,不僅推算出一定還存在一個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還推算出這個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時候,當加勒於一八四六年確實發現了海王星這顆行星的時候,哥白尼的太陽係學說才被證實了,成了公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