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思想是寫作的主導

思想是觀念、意識、心理思維的總稱。

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支配著人們內在的精神心態和外在的行為方式。就是說,人的觀點、意誌、信仰、情操、道德、品格、理想、情感等,受著作為思想核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決定和製約;人的言論、風範、儀態、習慣、作風、行為等,也同樣受其決定和製約。

思想素養就主體品格的總體表現而言的。它不指某種具體的思想或具體的作風,而是指精神心態和行為風範的整體素質和整體修養。我們知道,就素質、修養而言,人的精神心態和行為風範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行為低俗粗野的人,不可能有高雅文明的精神境界。

良好的思想素養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源泉,更是人們從事一切文化創造活動的先決條件和主導力量。寫作,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和交流,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自始至終受著作者思想素養的支配和製約。正如周恩來所指出的那樣:“思想很重要,是指導,……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寫好。”那麼,思想素養對寫作的支配和製約作用,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思想素養決定文章的選材和立意。

文章的內容要素可以分為材料和主題兩部分。選材和立意決定了文章的內容。而選材和立意都受著作者思想素質的調控支配。

寫作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標準選取材料。即使同一材料,不同思想的人也會從不同角度選擇。同樣,寫作的人必然按照自己的思想標準安排文章的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主題是一篇文章的“綱”,它既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但客觀成份和主觀成份是相統一的,就是統一於作者的思想。主題的深刻程度,新穎程度,究其本源,無不來自作者思想認識的深刻程度和新穎程度。

第二,思想素養決定文章的格調和價值。

文章的格調是來自思想境界的一種基調。格調中包含了某種風格傾向,但不單指風格。一般講,風格沒有高低優劣的區分,而格調則有高低優劣之別。比如說,《紅樓夢》和《金瓶梅》相比,前者的格調要比後者高得多。《蕩寇誌》和《水滸傳》相比,後者的格調比前者高得多。古代詩論家論詩時認為,詩境出自胸境,有第一流胸境才有第一流高格詩。葉燮說:“詩之基,是人之胸襟是也。有胸境,然後能載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境發生,隨生即盛。”古人講的所謂“胸境”或“胸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思想素養。李白能寫出氣壯山河的篇章,就是有“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的開闊胸境。杜甫能寫出關心民間疾苦的一代“史詩”,就在於他有著胸懷天下的思想情懷。要提高作品的格調,首先要從思想素養上下功夫。正如作家孫犁所言,“提高作品的格調,也就是說提高作品的思想性。”

第三,思想素養影響著文章的形式和技巧。

文章的結構和表達,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個形式和技巧問題,但當我們進一步深究其根源的時候,就會發現,結構和表達常受到思想素養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和製約。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形式的創造就是思想創造的結果。這一點,在精神文化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任何新的文體形式的出現,都是新的思想表達、新的思想內容推動的產物。舊的思想總是和舊的形體、舊的語體相聯係。新的思想又總是尋求新的形體和新的語體。”“五四”運動時期,把文言當作舊思想的象征,把提倡白話看做是思想更新的標誌。其原因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