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封建社會少數民族文學(3)
西北地區民間傳說
我國西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到了封建社會時期,伴隨著社會生活的擴大,經濟形態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呈現出嶄新的麵貌,思想內容更加豐富,形式種類更加繁多。所表現的主題更加具有社會意義、現實意義,藝術性更高,生命力更強。維吾爾族的《巴格達的由來》、《喀什“海茲萊提毛拉姆麻紮”的傳說》、《“喬康亞”的傳說》等;哈薩克族的《鳳凰是怎樣離開人類的?》、《長命泉的傳說》等;撒拉族的《駱駝泉的傳說》等;東鄉族的《赤孜拉嫵的傳說》等;回族的《巴裏坤龍馬的由來》、《鳳凰的傳說》、《葫蘆河的傳說》、《焉耆馬的傳說》等等都是典型的“口傳的曆史”。
《“喬康亞”的傳說》是維吾爾族的人物傳說,它通過主人公吾甫爾和托乎提古麗被封建地主階級殘酷迫害致死的悲劇故事情節,表達了備受壓迫和剝削的窮苦人對嚴酷無情的封建禮教所造成的悲慘命運的血淚控訴和強烈抗議。故事情節曲折,悲劇的結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鳳凰是怎麼離開人類的?》是一篇哈薩克族的人物傳說。它通過鳳凰與蘇列依敏打睹的故事,說明了人間為什麼沒有鳳凰的緣由。故事帶有一定的幻想性,情節是虛構的。但是,它仍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折光,表達了勞動人民追求幸福,自由戀愛婚姻的美好願望和理想。這個傳說想象豐富,構思新穎,獨具匠心。
西南地區民間傳說
1.人物和史事傳說
《黑虎將軍的傳說》流傳於茂汶羌族自治縣沙壩黑虎鄉一帶。它歌頌了一個羌族的無名英雄,也解釋了羌族悼念死者時披麻戴孝、全身著白習俗的來曆。
羌族人民在封建社會裏身受幾層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以反侵害、反壓迫為題材的傳說,像《王特的故事》就描寫了一位敢於和朝廷抗爭,帶領人民鬧脫倉歸土、脫土歸州的民族英雄。故事的字裏行間飽含著羌族人民的血淚,也記錄了他們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傳說敘事真實質樸,情感深厚,對人民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也體現了這些民族熱愛故土、渴求和平安寧生活的真摯感情和強烈願望。
《唐東傑布》是歌頌一個為藏族人民創建功績的曆史人物的傳說。故事敘述早先藏族居住的地方,山高穀深,水流湍急,上無橋梁。人們隻有依靠牛皮船渡河,非常不便。有的地方人們背負物什,趕牲畜,都隻能涉水而過,連牛皮船也沒有。碰到漲水,常被洶湧的大浪卷走。唐東傑布決心在河上修建橋梁。他走遍西藏各地尋找資助。他的行動感動了吉尊卓瑪(至尊渡母)神女,夢中指點他到雅隆窮結去請善歌舞的七兄妹幫忙。他與七兄妹到處表演歌舞,募集了足夠的賢金,在群眾的幫助下,沿河修築十三座鐵索橋。唐東傑布這一功績為子孫後代所稱頌,大家尊他為鐵橋大師。
唐東傑布實有其人。故事通過唐東傑布修築鐵索橋,讚揚了他為人民解除苦難,不辭辛苦,“走遍西藏”,集資籌金的感人事跡。
白族《殺州官》的傳說反映的是清康熙年間劍川人民的一次起義鬥爭。劍川州官夏一鬆無惡不作,激起公憤,終於爆發了以蘇、楊兩位老人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以黑布為旗,拿著鋤頭、釘耙、柴刀、斧頭,從岩場箐直奔州城,殺進衙門,把夏一鬆砍成肉泥。清政府派兵進剿,揚言要“殺得劍川寸草不留”。後來白蛇圍住清營,迫使清兵撤退。這一傳說運用傳奇手法來歌頌人民起義的勝利。
木必本是傈僳族蕎氏族中某一家支的首領。明代後期(十六世紀中葉),因避戰事,率本家支由滇西北瀾滄江以東越江進入怒江地區。他的事跡反映在《木必的傳說》中:為了懲治無惡不作的皇帝,召集窮人家造反。他在羊角上點燃鬆明子,趕羊群上山,滿山遍野亂跑,製造兵馬無數的假象,使敵人心驚膽戰,不戰而逃。皇帝不甘罷休,又派人捉拿他。他用炭灰把臉抹黑,假裝啞巴,才得以逃脫。木必晚年時,嫉妒他的人設計暗害他,都被他識破。後來,有人用有毒的鳥毛插在他手上。木必發現自己已經中毒了,便對老妻說,他死後要保持坐的姿勢,把琵琶放在他胸前,把笛子放在嘴邊,還要捉來兩隻蜘蛛和兩隻蜜蜂。木必死了,仍然安詳地坐著。蜘蛛在弦上做網,發出動聽的音樂聲。蜜蜂在笛管裏“嘀哩嘀哩”地叫著。害木必的人懷疑鳥毛是否有毒,各自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試一試,結果他們都被毒死了。
公元1801年至1803年,滇西北納西族地區爆發了恒乍繃領導的各族人民大起義。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鬥爭事跡卻長期流傳在人民口中。傳說恒乍繃出生在瀾滄江畔一個傈僳村寨,從小跟父母學武藝,箭術超群。還精通草藥,為人治傷。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沙尼”。土司衙門的“千總”說恒乍繃自稱“沙尼”,把“千總”不看在眼裏,就用傈僳族人認為的最毒辣的辦法來侮辱他,又假裝請恒乍繃喝酒,表示賠禮道歉。恒乍繃喝得酩酊大醉,被“千總”關進監牢。三天後,傈僳弟兄來找恒乍繃,“千總”不讓進門,說恒乍繃已經投誠了。群眾不見“木刻”不信。“千總”威迫恒乍繃刻“木信”,他堅決不從。群眾回寨子召集壯丁百餘人,扛著長矛,拿著砍刀,殺進衙門救出了恒乍繃,恒乍繃又指揮弟兄殺了“千總”。
關於恒乍繃的傳說很多,例如《開倉濟貧》、《劫取四十馱》、《大戰敢死溝》、《雨夜突圍》等在傈僳地區廣為流傳。
2.風物傳說
風物傳說包括地方風物、物產、天地日月、風花鳥蟲、人工物以及各種習俗傳說。這些傳說都凝聚著各族人民對自身創造精神的審美觀照。由於它們產生於封建社會,因此大都帶有時代的印記和階級的烙印,帶有反封建、反剝削、反壓迫鬥爭的濃鬱色彩。像納西族的《石牌坊的來曆》、《杜鵑鳥的來曆》、《阿套五古勒》、《龍女樹》,羌族的《太子墳》、《撂官岩》,藏族的《茶和鹽的故事》;還有一些解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來曆的傳說,如普米族的《腰帶的來曆》、《百褶裙的來曆》、《月亮上的花紅樹》等等。
《杜鵑鳥的來曆》反映了納西族進入封建社會以後,貧富差別越來越明顯,領主、財主、土司欺壓窮人的手段越來越殘酷,除經濟上的剝削外,還從肉體上進行蹂躪、摧殘。這則故事反映了杜宇決心為被奸汙淩辱致死的母親報仇的故事。杜宇是個孤兒,父親被抓去當兵,母親被財主奸汙淩辱致死。蜜蜂送給杜宇一雙翅膀,並教給他翻江倒海的法術,讓他為母親報仇。他施展法術,淹沒了財主的田產、房屋和人畜。
杜宇報了仇,就飛到森林裏去找母親,後來變成了杜鵑。至今到了清明節,杜鵑總飛回來,啼叫著尋找母親,直叫得滿口流血。與此題材和形式相類似的還有《珂套五古勒》、《口弦的故事》等。
這一時代納西族產生了很多這類題材的傳說,都反映了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智慧的納西人民,運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憑借想象的翅膀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實現自己的理想。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生活場景的描繪是人間的、寫實的,而情節卻是虛擬的、變形的。他們就是運用這一手法著力表現現實中應該做到而未能做到的事。這些故事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羌族的《太子墳》、《撂官岩》是以羌族地區特有的風物為背景,以反抗封建統治者的爪牙——地方官、財主為主題的傳說。
《太子墳》在羌族地區廣為流傳,深得廣大羌民的喜愛。故事描述了一個聰明智慧、有勇有謀的窮人孩子王穀之太,他痛恨那些殘暴成性、欺壓百姓的土司、官府,一心想為民除害。一次打柴時,天爺木比塔送給他神弓神箭,要他射死皇帝為民除害。從此,他帶領各寨人民與官府土司鬥爭。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太子”。太子不幸被官府捉去,捆在十字路口,酷刑折磨,給他灌注毒酒,但他至死不屈。臘月三十太子告訴母親,將於大年初一為民除害,囑咐母親準時叫醒他。初一早上太子搭上神弓,向正南一箭射出,射中龍椅。可惜皇帝遲到一刻,未能射中,而太子卻毒發身亡。羌民悲憤地禮葬了自己的英雄,但官府卻想扒墳毀屍。羌民們大為憤怒,高舉兵刃,手挽手緊圍在墳墓四周,官兵不得靠近。忽然太子墳變成了一個大山包,嚇得官兵四處逃竄。太子墳滲透著一種濃鬱的懷念英雄之情,至今依舊巍然聳立在龍山頂上。
《撂官岩》流傳於羌族地區汶川縣境,是一則反對服役,機智除掉貪官的傳說,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反抗性。它們都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實有之物,曆史上的實有之事,借助自然景物的外貌特征,擬物喻事,來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歌頌為民除害,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事實具體,情節感人,具有濃厚的羌族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
納西族的《龍女樹》和藏族的《茶和鹽的故事》其題材較為相似,都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為了追求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而殉情的悲劇。
《龍女樹》中的主人公龍女,據說實有其人。故事大約發生於明朝中後期。木天王妄想侵吞北人(普米族先民)和納西族聚居地永寧,以聯親為名,邀“北”王訂盟。不想木天王的女兒龍女與“北”王的兒子一見鍾情,結為伉儷。老北王去世,王子即位。木天下要王子將永寧並給木家。王子不從,木天王便詐說有病,將女兒龍女接回,企圖設計加害王子。這一陰謀被龍女偷聽到,義憤填膺,讓獵狗給王子送信。王子接信後立即起兵討伐木天王,不想半途中伏,全軍覆沒。信被搜出,龍女被囚於遊春亭裏,當她得知丈夫身死戰場,痛哭力竭而亡。百姓們悄悄燒掉亭子,為她舉行了火葬。翌年春,遊春湖中央長出了一株亭亭玉立的海棠樹,人們取名為“龍女樹。”這則傳說不僅歌頌了龍女夫妻對愛情的忠貞,也讚揚了龍女為了民族團結,反對戰爭而獻身的精神。
《茶和鹽的故事》流傳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區,是獨具藏族特色的一幕愛情悲劇。茶和鹽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飲食。故事中的主人公變成下茶和鹽,永不分離,象征他倆永遠存留在藏族人民之中。故事主要敘述了一對誓死相愛的男女青年,一個是住在河東岸女土司的女兒美梅措,一個是住在河西岸轄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兩人從小隔岸放牧,朝夕相望。共同的勞動使他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兩個部落世代為仇,不許兒女互婚。女土司為了杜絕女兒和文頓巴相好,讓兒子用毒箭射文頓巴。老大、老二不忍心,用鳥血搪塞,被阿媽驗出,臭罵了一頓。又叫三兒子去射死文頓巴。美梅措見文頓巴中了毒箭,趕緊用馬送他回家。並向他表示:“今生不能在一起,來生一定做夫妻!”文頓巴回家後即中毒身亡。給文頓巴舉行火葬時,美梅措穿上最好的衣服,戴上最美的首飾投身火中,和自己心愛的人一起化作灰燼。女土司將他們的骨灰分開埋葬在河的東西兩岸,結果東岸長出一朵大紅花,西岸長出一朵大黃花。女土司將花掐折了,兩岸又長出兩棵樹,小鳥在樹上不斷啼鳴。女土司將樹砍倒了,並射死了小鳥。最後文頓巴變成了鹽湖裏的鹽,美梅措變成了茶樹上的茶。藏族人民吃糌粑時,煮上濃茶放上鹽,漂幾坨金黃的酥油,拌上糌粑,吃起來滿口濃香。藏族人民誰也離不開它,女土司再也無法將他們分開了。
這則傳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文頓巴與美梅措的愛情悲劇是進入封建社會的各民族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作品采用散韻結合的形式,語言通俗質樸,保持了藏族在創作上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茶和鹽的故事》有多種異文,有的以純韻文形式流傳,有的以散韻形式流傳,內容情節也有差異,但反封建這一主題是共同的。
解釋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來源的傳說故事有普米族的《腰帶的來曆》、《百褶裙的來曆》、《月亮上的花紅樹》。《月亮上的花紅樹》解釋了月亮上的黑影的來曆。故事說:有一個凶惡的老妖婆,吃了兩個女孩子的母親後,假扮母親,黑夜裏騙開了女孩子的家門,和她們同睡。老妖婆半夜裏把妹妹吃了,機智而又勇敢的姐姐逃跑出去,躲在一朵花紅樹上。第二天,老妖婆發現姐姐躲在花紅樹上,還想吃她,反而被她用巧計殺死了。妖婆流了一灘血水在樹根下,樹根下立刻長出一蓬刺來,攔住姐姐不能下來,她請月亮幫助,月亮伸出手來,把她和花紅樹一起拉到月亮上去了。從此月亮就有一顆花紅樹,從地上可以看到這顆樹的影子。普米族這則傳說生動活潑,優美動聽,充滿了普米族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