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真正認識自我(1)(1 / 3)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難認識的就是你自己,哲學的任務就應該是幫助人們‘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是鐫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金頂上的一句警世箴言。其實,不管蘇格拉底說不說這句話,我們的確應該認認真真審視自我、認識自我。

1.認識你自己

人們在生活中感覺著人生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都無法互相替代。所以,對於“人生的意義”隻能靠人們自己去尋找,別人的建議隻能作為一種參考。

對於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生命的價值在於它是怎樣度過的。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隻有一次,當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險,莫過於自我的喪失。

一個人能不能創造成功人生,關鍵要看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一個名叫斯佛克斯的人麵獅身女妖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路過這裏的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被提問者都必須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無數人為此而喪生。最後一個流浪者猜到了答案。謎底就是:人。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猜謎底時也感覺非常有趣。它把人的一生濃縮為一天的經曆,嬰孩呱呱墜地,爬著走,成年後兩條腿走路,老年的時候,顫顫巍巍,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條腿——兩條腿——三條腿。

在人們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反反複複地尋思“人活著究竟為什麼?”這個問題已不是人們輕易能夠應付得了,因為,人生的意義實在是太複雜、太微妙,又太難定義。

人們在生活中感覺著人生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都無法互相替代。所以,對於“人生的意義”隻能靠人們自己去尋找,別人的建議隻能作為一種參考。生命本來就是太神奇的現象,要賦予“生命定義”確實是一件很艱巨的工程。即便是這樣,也擋不住人們探索“生命意義”的願望。

一位高中二年級學生寫了這樣的一封信:

“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對於同學們所說的‘高中拚三年!三年之後天下便是我們的了’的態度感觸頗深,因為當初我跨入高中門檻時,便是如此對自己說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這很難做到。

“我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動力,僅有的一點學習動力就是像大多數高中生那樣,因為爸爸媽媽希望我們學好,希望我們考上大學。每天,我就像其他同學那樣,六點起床,然後晨跑、吃早飯,上課下課吃午飯,上課下課吃晚飯,晚自修,睡覺,生活過得極有規律。但是,這一切又都是為了什麼呢?考大學!考大學又是為了什麼呢?有個好工作,有個好工作又是為了什麼呢?孝敬父母,帶好下一代嗎?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繁衍我們自己嗎?那動物不學習不也很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要繼續活下去嗎?如果像達爾文所講的是自然選擇的物種鬥爭,那又為什麼要保護動物呢?也許是保護生態平衡是為了人類自己能夠更好地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但人類生存在這個星球上又是為了什麼呢?人類所創造的燦爛的文明又是做什麼用的?這一切的一切全部消失,又會怎麼樣呢?也許你以為這類問題真是很傻,但卻存在於我的腦子裏,無人能回答得了。所以,我也就一直找不到動力去學習,去積極的生活。

“我一碰到麻煩就要逃避,我覺得我缺少一種動力,一種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我也曾像別人那樣對於老師布置下來的作文題《生命的價值》侃侃而談,舉出了好多名人的例子來說明生命的價值。但其實自己心裏真的不理解。

“名人固然能夠流芳百世,但那些畢竟是極其個別的。大多數人不能成為名人時,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呢?不需要跟我講大道理,說什麼人活著是為了讓別人更好地幸福生活。我不是一個高尚的人,我做不到那一點。也有的同學像我一樣,於是他們就說,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這在我們班上是很多人生活信條。但是我覺得即使遺臭萬年也需要才能,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總之,現在我沒有一個生活的精神支柱。我不懂,我活著到底要追求什麼。”

這封信裏麵有初生牛犢毫無畏懼的對生命意義的質疑,但是,更多的卻是其間流露出來的悲觀情緒。

我們先不去探究他悲觀什麼,或者是為什麼悲觀,而是從他的生活環境,從他的來信內容,來說明他的情緒是很灰色的。

幾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上述的類似問題,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一個人在人生成長道路上的進步和成熟。

在繁瑣的漢字中,“人”字不太繁瑣,一撇一捺,寫起來簡單順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其中做人的道理,恐怕一生一世都學不完。

生和死,對於人隻有一次,但意義不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種對生命意義的透析,可以說是精辟獨到。但又有幾個人認認真真得去揣摩其中的內涵了呢?

對於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生命的價值在於它是怎樣度過的。前蘇聯的英雄保爾柯察金對人生的意義有過深刻的論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隻有一次,當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