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箴言八:“情”字篇——知恩圖報與人為善(4)(1 / 3)

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5月20日)在《李嘉誠生活儉樸》文章中這樣介紹著:“李先生說,我這個人對生活要求並不高,簡單的生活是我的願望。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用工作了,我還是希望過簡單的安定生活。”

李嘉誠箴言: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華,可這種思想曆來被視為迂腐,單是這兩條中的一條又有幾人能做到呢?李嘉誠是深知其中道理的,因此,香港和他的家鄉潮州就成為“善舉”最早受益者,因為他們都是他的鄉親父老。

李嘉誠秉承著“達則兼濟天下”的古訓和家訓,關懷香港社會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香港他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慈善家。

李嘉誠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他認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的奉獻”。“人的一生應該為國家、民族和人類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為年青一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個人當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鍾,想到曾為國家、民族、社會做過一些好事時也就心滿意足了”。李嘉誠正是從他這個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發,實踐自己的人生信條。李嘉誠對香港社會福利事業的種種貢獻,顯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愛心。

在香港,他深深知道有兩種人很值得尊敬關心和鼓勵。—種是教師,他們在做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一般來說,教師的生活都比較辛勤和清淡。更由於李嘉誠的父親做過教師,深知當老師的甘苦。所以,他特別尊敬老師,也特別重視和關心教育事業。其二,他也深知當警察的甘苦,因為他們是維護社會治安的。他們忠於職守,出生入死,辛勤工作,廉潔奉公,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與安定,有他們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們也很值得尊敬關心和愛護。李嘉誠從1977年開始,先後給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孫中山基金會、香港大學“學生交換計劃”、香港中文大學的“三年碩士課題”、“夏鼎基爵士基金”、香港語言運動、法國國際學校、新華社香港分社教育基金以及明愛中心、聖士提中學、聖保羅男女學校、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香港外展訓練學校、迦密中學、三育小學、勞工子弟學校、姬爵士獎學金以及警察子弟教育基金、警察教育福利基金等21個專項提供無私捐贈0.54億港元。

李嘉誠對香港醫療事業的熱心捐獻,也廣為香港市民所稱道。在1984年6月間開業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專科診療所,就是李嘉誠捐贈0.3億港元興建的。港督尤德主持了該專科診所開幕典禮。尤德說:“這座新專科診所是香港當局擴展新市鎮醫療服務區計劃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嘉誠為此做出了貢獻。”

李嘉誠熱心捐贈醫療事業,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吾親以及人之親,痛吾痛以及人之痛”。一是基於他對“體之健康,益於社會”的深刻認識;二是他痛感昔年父親因失之貧窮和醫治不及而過早辭世的切身之痛,早已在青年時期就立誌當發達之日,一定要發展醫療事業造福社會的夙願。李嘉誠捐資辦醫院的美名,盛傳香島。

李嘉誠對香港的社會福利和文化藝術事業也十分關心和熱心,多有捐贈。在這方麵捐贈的項目,包括有香港公益金、警察福利基金、懲教處福利基金、麥理浩基金、鄧堅慈善基金、尤德爵士基金、消防署福利基金、香港女童軍、聖雅各福利會、挾康會、香港路德社會服務處,皇家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有限公司、香港皇家員佐級協會、星島報業、在港的多間潮州機構以及香港文化藝術基金、香港芭蕾舞學院、合一堂、香港管弦樂團、香港經濟發展協會有限公司、香港基本法谘詢委員會寫字樓等25個,捐資數超過1億港元。

李嘉誠先生還捐資助建香港的佛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等。

至於李嘉誠在香港不時挾危濟困、撫恤孤寡的事例更是不勝枚數。默默地做著好事,從不張揚。

李嘉誠說過:“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據悉,他還有一本“私賬”,那是“挾危濟困、撫恤孤寡、幫助親朋”的“賬本”。逢年過節或者一月一季,他的手下就會按名字、地址、數目寄去款項。李嘉誠對寄發對象、寄發時間、寄發數目有一個清晰記憶。對這件事,他就像在履行“義務”那樣認真地去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