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人和他們周圍的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複雜的平衡。在他們的傳說和文化中,動物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兀鷲象征著上蒼世界或者說精神世界。康多兀鷲又名安第斯神鷹,古印加人相信自己的生命源於星星,他們死後會乘著神鷹的翅膀穿過銀河係,回到自己的星星上麵。現在安第斯地區的人們,每年都要在血色嘉年華上讚美安第斯神鷹。
這樣的慶祝活動,也代表了印加人與西班牙人的鬥爭。在西班牙人征服秘魯後,這一鬥爭已經延續了450年;而且,神鷲的飛翔能決定下一年的運氣。
安第斯神鷹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成年雄性兀鷲最重可達15公斤,翼展能達到3米50,翱翔在整個安第斯山脈的高空,利用翅膀輕鬆地保持平衡。它們的羽毛末端向上彎曲,能提供更大的上升力,而且能排除亂流的幹擾,它們因此在懸崖邊飛翔,利用熱氣流幫助自己在稀薄的空氣中上升。如果發現合適的上升氣流,它們能升到超過7000米的高空,在數公裏外就能發現獵物。
康多兀鷲是天空的主宰,它們一天之內能飛好幾百公裏,直到它們找到目標。它們有絕佳的視力,可以看到幾公裏外的食物。不僅如此,神鷹藉由觀察其他聚在一起的紅頭美洲鷲,還能找到距離更遠的死屍。
如今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幾百萬克丘亞人,是古印加人的後代。他們之所以能在高海拔地區生存,主要在於他們以飼養家畜為生。美洲駝的祖先來自野生世界叫做原駝,是駱駝家族的一員,也是最古老的家畜之一。這種很像駱駝的食草動物分布在整個安第斯山脈,能適應任何海拔高度,從阿爾蒂普拉諾高原,一路到海岸線都有它們的蹤影。它們披著厚厚的粗糙外毛和溫暖的細絨毛熬過嚴寒,並擁有高超的生存本領,這讓它們得以在這裏繁衍生息,為克丘亞人提供食物、衣服和交通工具。成群的原駝在雄性首領的監視下吃草,在首領周圍有十幾頭雌性原駝相伴,其中多數都懷有幼駝。年輕的單身雄性原駝待在附近,它們離開了自己出生的原駝群,但年紀尚幼,還沒有能力開辟自己的領地,占山為王。出於安全考慮它們廝守在一起,結成同盟練習戰鬥技巧——這就像是人類,有了單位和組織,就能帶來安全感。
但原駝棲身的這些山坡也是一種強壯、有力的獵食動物的家園,它們的印加名稱是“普馬(puma)”,也即是美洲獅或山獅,它也是彪馬的標誌。在安第斯山脈的這個地區,原駝是美洲獅的主要食物來源。山坡上有這麼多潛在的獵物,美洲獅在這裏出現的可能遠遠超過其它地方。母獅西施成功養育了四頭幼仔,它們一家潛伏在叢林。幼獅快要成年了,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它們該自立了。母獅已經教會它們如何獵殺此地最重要的獵物,但現在,賴在家裏啃老的每頭幼師每天需要四公斤肉食才能生存,所以母獅必須找到更多獵物。但在這個視野遼闊的地方,白天幾乎是不可能抓到獵物的,所以它要等待夜幕的掩護。
山坡上有危險的掠食者在巡視著,美洲獅的夜視能力非常好,而且擅長短距離衝刺,但因為氧氣稀薄,欠缺耐久力。因此,想要撲倒一隻原駝,美洲獅必須在十米內發動攻擊。
由於原駝眼睛長在頭部的兩側,所以視線範圍幾乎能達到360度;它們的聽力也十分敏銳,能聽見美洲獅腳掌踩踏枯草的聲音。
美洲獅一旦被發現一切就結束了,原駝群會開始拚命地奔跑,讓大貓可望而不可及。
這是幼獅的最後一堂結業課,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仍然是很寶貴的一課。
到第二天早晨,美洲獅媽媽聞到另一種氣味。一頭原駝很可能是因為暴露在山坡上,由於寒冷而死去的。年輕美洲獅跟著媽媽去享受這最後的免費大餐。美洲獅不會咀嚼,而是用鋒利的臼齒將肉撕成條狀,囫圇吞下。在山間清涼的空氣中,這具屍體可以讓這群獅子吃上五天,而不會腐爛。
“樹大分杈,子大分家”,成家立業的時機非常重要,不論準備好了沒有,幼獅兄妹都必須分道揚鏢。
但它們還沒準備好要分離,幼獅現在麵臨生命中最困難的考驗——抓不到獵物就會餓死,因為一直喊它們回家吃飯的媽媽已經走遠,不再回來了。
還好,最偉大的老師,也就是自己的媽媽已經教會幼獅一切生存技能,包括跟蹤、潛伏和獵殺的各種技巧,現在是該好好實踐一下了;而且,四位獵手打獵成功的幾率,要比單獨行動成倍增加,獵物也總是大到夠兄妹四人吃飽。
不過,事與願違,心浮氣躁的小妹妹並未很好地配合兄長,利用低矮草叢隱藏自己,而是大大咧咧超原駝走去,過早的暴露了自己,讓獵物拔腿揚長而去。
現在是小山獅單飛最合宜的時機,開辟自己領地的時刻到了。此時,原駝群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雌原駝準備產仔了。這是它們最脆弱的時刻,剛出生的原駝必須在天黑前站起來跑開。接下來的幾天,所有雌性原駝都會產下它們的幼崽——這也是幼獅選擇此時獨立的原因。
一隻安第斯狐狸首先前來打探,但它無法戰勝極力保護幼崽的母親,無功而返。不過,它很快就找到了更容易得手的食物,一具被遺棄的幼駝屍體。更多的食腐動物來到了附近,包括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狐。但它們也得提防高處隱藏的年輕大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