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是英國的W.L.布拉格。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W.H.布拉格一起研究X射線在晶體表麵的反射,發現了著名的布拉格關係式,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才25歲。另外,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海森堡和狄拉克,發現正電子的巡德森,打破強弱相互作用中能量守恒定律的李政道等,都是在31歲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
在獲獎的科學家中,也有一些年齡在70開外的人,如研究全息照相術的匈牙利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伽柏、研製出用光波染色活細胞的顯微鏡的荷蘭物理學家齊尼克等。其中得獎時年歲最大的是荷蘭物旦學家範德瓦爾斯,由於他對已沿用了兩個多世紀的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作了修正,建立了描述實際氣體的狀態方程——範德瓦爾斯方程,在他73歲那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一個安理會婦女主席
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唯一有權采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與平安全的機構。安理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1965年前為6個)組成。常任理事國是中、法、俄、英、美五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出,任期兩年每兩年改選兩個,期滿不得連任。
1974年,幾內亞北聯合國大會選舉為非常任理事國。根據安理會主席由各國理事會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按月輪流擔任,幾內亞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團長讓娜·馬丹·西斯便主持了其中的一個月的工作,當了一個月的安理會主席。於是,她便成了安理會最早的婦女主席。
讓娜·馬丹·西斯原是名女教師,1964年開始從事政治活動。1974年前後,她變成了幾內亞國民議會副主席和非洲婦女大會主席,多次出席非桌地區的國際性會議。她組織婦女工作的能力對她的政治生涯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2004年4月21日,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最年輕的院士,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陸20多萬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王曉東所從事的是細胞凋亡規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體細胞的一個自毀裝置。很多癌症就是因為細胞自毀過程無法正常啟動,細胞數目越來越多造成的。2000年,他和助手們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一種神秘的線粒體蛋白質細胞Smac,這種細胞可以打破腫瘤的“堅硬堡壘”,誘使腫瘤細胞“自殺”,對研究治療癌症方法有重要幫助。從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後,他的論文成果在8年間被其他科學家引用超過了15000次,是過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
世界最早的院士
院士製度最早起源於歐洲,現已通行全世界。不少科學家都夢想獲得學術界的這一最高榮譽稱號。
傳說在古希臘時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憑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雅典城從一場可能發生的大災難中解救出來。他死後葬在雅典城西北郊一片橄欖林裏,人們於是把這處幽靜的林園稱做阿卡德米。前38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在阿卡德米講學,因此阿卡德米也被稱做柏拉圖學園。
在經曆文藝複興之後,歐洲許多學術團體都因崇奉柏拉圖而自稱阿卡德米。阿卡德米成為這類團體的共稱。16世紀起,歐洲許多阿卡德米的活動從側重文學逐漸轉向科學,並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分化為學術團體或專業研究機構。
17世界中葉,法國成立了若幹稱做阿卡德米的研究機構,其中就有1666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科學院。
這個學院以法皇路易十四的名義招聘著名的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他們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首度獲得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最高獎項的科學家
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最高獎項首度授予亞洲科學家,中國學者張亞平獲此殊榮。
生物多樣性領導獎每3年頒發一次,獎金18萬美元。此獎用於獎勵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是目前國際上專門針對這一新興領域設立的最大的一個成就獎。
張亞平1986年從複旦大學畢業後,在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故院士施立明研究員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91年獲博士學位。他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動物和人的進化曆史和遺傳多樣性,先後在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等國際科技核心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內科技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由於張亞平突出的研究成績,他先後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等獎勵。他的研究小組於2001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創新研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