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風雨無阻(二十三)(1 / 2)

用心做事,不懼風雨。

新農村建設是比較困難的,主要是搬遷工作和補償協議。石林村集市的搬遷,引起街道兩側的村民反對,集市一搬遷,房子可能就租不出去了,影響收入可不行,一些村民組織起來,到鄉裏吵鬧。

好在有劉半仙出頭,帶動一批商戶,決定搬到新的集市街去,讓一批湊熱鬧的村民持觀望狀態。

堅決反對的村民,也在黨員幹部的思想工作下,安靜了許多。這天下午,突發的一場車禍,讓人們不再堅持了。

因省道穿石林村而過,一輛跑長途的大卡車,在路過石林村時,因為躲避一個橫穿馬路的小孩,急拐彎出了馬路,撞進了一家店鋪,好在是商家去進貨了,所幸沒人在家。司機受傷比較嚴重,被及時送進醫院治療。

徐善本安排人,帶著鬧事的村民去現場做工作,自己去醫院看望司機,替小孩家長感謝他的行為,挽救了一條生命,並安排好善後工作。

嶺東村和嶺西村,因為采石場挖掘深層花崗岩,已經切斷了地下含水層,兩個村飲水成了難題,再加上大車壓路,進出的道路坑窪不平,還有采石場常年用火藥炸石,村民學生出入極不安全。

水源和道路是難題,搬遷是最佳方案,多數村民也支持,隻是老人故土難離,關鍵是兩個村有幾個老幹部在,搬遷是不太好辦。

接著,有老幹部到縣裏反映問題後,徐善本被叫到縣委談話,被要求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細。

關於嶺東嶺西村有傳言傳出,說是二龍山二龍山,大龍在前,小龍在後,嶺東嶺西是寶珠,這二龍戲珠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故事,現在采石場把寶珠給采了,風水也破壞了,到時候二龍肯定會不滿意,以後會發生什麼,就不好說了。

這話傳的有模有樣,讓嶺東嶺西村的村民,老人都不再堅持了。石林鄉中小學校又組織學生參觀新農村規劃模型,並實地參觀新學校和已經建好的新農村住宅小區,要求寫作文“我的新家”,回家要和家長交流。

嶺東嶺西村的搬遷工作也就順利多了,正有序進行著。

在大龍山半山腰的山溝裏村,住著百十戶人家,那裏以中老年人口居多。山上有山泉水流出,他們用水也不多,村裏也架了電線,山路雖然不太好走,可村民也很少出門,而年輕人都到山下的鄉裏安家落戶了。

人老戀家,山裏人不出山,觀念很難改變的。而且,山溝裏村在抗戰時又是支前的模範村,也是四周村子躲避戰亂的一個藏身之地。這裏,曾經是落難時的家園,感情的寄托之地。

後來,在縣裏,如果說自己是山溝裏村的人,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連賒賬都不帶眨眼的。

如果村裏缺衣少藥,都會有人上山送,不少人都是悄悄的送到村部,登記一下就走,還不一定是真實姓名。山裏人靠采藥,喂養山雞賣錢,賣了錢,也會分一部分送到村部,純樸的民風讓人感動。

鄉村幹部一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工作都做通了,可就是不搬,不是不搬,而是不能搬,因為村裏有一戶老奶奶不想搬,她是老革命遺屬,為革命奮鬥了一輩子,想留下來陪陪逝去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