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寒瘧、溫瘧與瘴瘧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有一次就談到了寒瘧、溫瘧、瘴瘧。
黃帝問:瘧疾病,發作時是先寒,打冷戰而後發熱的,這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不論是誰,凡是夏季感受了嚴重的暑熱,就會汗出過多,使人腠理開泄,這時候如果遇到微寒外迫或被外寒侵襲,就會使其邪氣藏在腠理皮膚之內;一到秋天,如果又被風邪所傷,瘧疾因此就會形成。因為寒邪屬陰,而風邪屬陽,因先傷於寒邪,而後傷於風邪,所以先寒而後熱。這種瘧疾發作有一定的時間,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叫寒瘧。
黃帝又問:先熱而後寒的瘧疾病,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凡是先熱而後寒的,是因為先傷於風或先被風邪所傷,而後傷於寒邪,或被寒邪所侵襲,就會使人先熱而後寒;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瘧疾病,亦是按一定時間發作的,叫溫瘧。但是,瘧疾病中亦有發熱而不惡寒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人體內,其陰氣較重,其陽氣獨發於外,因為熱盛傷氣,內擾神明,故會使人少氣煩悶,會使人內外俱熱,因此會手足發熱,使人欲吐。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瘧疾病,叫癉瘧。
總之,上麵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瘧論篇第三十五”。其原文為: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各日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瘴瘧。
四、瘧疾中的邪氣藏於何處
有一次,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問題。黃帝問:瘧疾中的溫瘧和寒瘧,其邪氣會留滯或藏於什麼地方呢?或者說藏於何髒?岐伯說:疾病中的瘧疾病,其中的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了風寒的邪氣,其邪氣藏於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發生時,因其邪氣潛藏比較深,使邪氣不能隨陰氣自行排出;到了夏天又因為感受了暑熱之邪氣,就會熱氣上重,使人腦髓消爍,精神疲倦;人體熱氣外迫而使人的肌肉消瘦,腠理發泄;或者說因為人勞累過度,使其邪氣與汗同時向外排泄。這種疾病,其病邪原是藏之於腎,留滯於或藏於骨髓,故其邪氣先從內而出之外。這種病,其特征多是陰虛而陽盛,而陽盛則就會使人發熱,熱極而衰則邪氣複人陰分,複入陰分則陰盛而陽虛,陰虛就會使人發冷。因為這種病其特征是先熱而後寒,所以其病名叫做溫瘧。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瘧論篇第三十五”。其原文為: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髒?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言,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濕瘧。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日瘴瘧。帝曰:善。
陰陽與痹病
一、何為痹病
所謂“痹”,是一種病名,即“痹症”。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所謂痹病或曰“痹症”,歸納概括說來,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 (1)因風、寒、濕這三種邪氣的侵襲而致病。其風邪致病偏重者,名曰為“行痹”,其反映或症狀,會使人體酸痛,其特征是痛而流走無定處。(2)屬於受寒邪而致病的,其寒邪偏重者,名曰為“痛痹”,其反映或症狀,會使人關節疼痛,得熱則舒適,得寒會轉劇或使病情轉重。(3)因受濕邪的侵襲而致病的,名曰為“著痹”,其反映或症狀,會使人關節紅腫熱痛,並使人發熱怕冷、汗出、口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