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提問
廣場上真熱鬧,擺滿元宙原材料。你搓搓,我按按,大家動手做元宵。比一比,賽一賽,元宵遊戲多好看。這個兒歌好聽嗎?你知道兒歌講的是什麼食品嗎?
精彩故事
我很早就聽奶奶說過了新年,就要到元宵節了,元宵節可以吃非常好吃的元宵。說得我天天都在盼望元宵節的這一天快快到來。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就是元宵節了,也正好是星期天。
下年,天下起了雨。我和小朋友們不能在外麵玩,我隻好一個人在家裏看電視,但是腦子裏總是在想吃元宵。
奶奶從超市裏買了許多元宵。我圍著奶奶要她馬上煮元宵給我吃。奶奶說“好好”。說完,奶奶就開始煮元宵。等奶奶煮好後,我馬上拿個碗走過去,奶奶給我盛了一大碗。我高興地端起元宵就一下子吃了十幾個,吃得我的小肚子脹脹的。味道真好啊!奶奶問我還要不要。我說不要了,一點也吃不下去了。
吃完元宵,爺爺說要帶我去油菜田裏玩火把。盡管天還在下著小雨,我也急忙跟著爺爺去了。爺爺拿了許多的滔茸,我也幫爺爺拿了幾棵。到了田裏,爺爺用一根竹子塞進稻草把裏,用打火機點後,拿了給我。我拿著火把在岸上跑。爺爺還教我嘴裏要說:“莊稼豐收,收成好……”我就按照爺爺教的一邊跑一邊唱。很快火把滅了,我的鞋也已經濕透了,爺爺說可以回家了。
想不到元宵節還有這麼好吃的元宵和這麼好玩的火把。這真是個快樂的元宵節。
開心解答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問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曆,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麵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複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曆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