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是物質財富還是心理感受?幸福是已獲得的結果還是追求幸福的過程?幸福有什麼特點?判斷幸福的標準是什麼?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追尋幸福的過程,古往今來,有多少學者曾經探討並論述過幸福問題,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豐富多彩的幸福理論。
幸福是有標準的
幸福是什麼?什麼決定一個人的幸福?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質上和財富、地位、權力沒有關係。幸福由思想、心態決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
有一個收廢品的男人騎著一輛三輪車,車上裝滿了破爛,今天他的成績不菲。車上坐著一個女人,麵向這個男人。兩個人談笑風生,臉上洋溢著喜悅,估計內心充滿幸福。那種幸福的感覺如同一個男人開著奔馳旁邊坐著自己的女友。比較一下,三輪車上的兩個人幸福還是奔馳裏麵的人幸福呢?
可以說,至少他們的幸福感是一樣的,甚至收廢品的有可能滿足感更高,因為他們的要求不高。
有人說,越單純的人越容易接近天堂,如果不相信天堂,你就會錯過天堂。天堂就在我們心裏,這就是“境由心生”的道理。
有一個人,生前善良且熱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後上了天堂,做了天使。他當了天使後,時常到凡間幫助別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日,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苦惱,他向天使訴說:“我家的水牛剛死了,沒有它幫忙犁田,我怎麼能下田作業呢?”於是天使賜給他一頭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有一日,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他向天使說:“我的錢被騙光了,沒盤纏回鄉。”於是天使給他銀兩作為路費,男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日,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輕、英俊、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他卻過的不快活。
天使問他:“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能給我嗎?”
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天使:“我要幸福。”
這下把天使難倒了,天使想了想說:“明白了。”然後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了。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在做完這些事後離去了。
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十分饑餓,衣衫襤褸地躺在地上掙紮。
於是,天使把他原來所擁有的一切還給了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又去看望詩人。
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了幸福。
幸福就這麼簡單,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態,是一種體驗。當我們覺得幸福的時候,幸福就來了。
曾經有個員工講述他一天不幸的遭遇:早晨起晚了,匆匆忙忙洗漱,洗漱完,一手拎包,一手拿衣服飛快下樓,結果跑得太匆忙,不小心把腳扭了。他當時就想,每天下樓從來沒有扭過腳,今天一定不是什麼好日子,於是一肚子怨氣走出家門。看到一輛公共汽車已經緩緩進站了,趕緊跑了過去,結果司機沒有看到他,把車門關了,汽車開走了。“看見人還關門,太欺負人了!你說這不是倒黴嗎?”他越想越生氣,氣得想回家不上班了,就在這時,又來了一輛車。這輛車很空,上車就有座位,但是他全然沒有感到幸運。“倒黴”的事情還沒有結束,就在他要下車的時候,司機踩了一腳刹車,前麵一位女士沒扶住,女士的鞋跟一下子就踩到了他的腳上。他忍無可忍,一陣疼痛點燃了滿腔的怒火,狠狠地瞪著那位女士,毫不留情地大聲斥責她,盡管那位女士已經在不停地道歉。他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到了單位,完全沒了心情,見誰都煩。一天下來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結果臨下班又被主管訓斥了一頓。
這位員工的一天沒有快樂,隻有鬱悶和憤怒。生活真的是如此不幸嗎?其實,都是這位員工心態不平和,放大了他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在他看來,扭腳是天意,沒趕上車和被踩了腳是別人故意與他作對,而被批評就是雪上加霜的“倒黴”。凡事都向壞處想,這樣也就把自己的心情搞壞了。如果他在扭腳的時候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果在乘上有座位的空車時享受一下自己的幸運,如果不介意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專心去工作……一切都會改變,所以不是生活苦不堪言,而是你那不肯快樂的心在作怪。
日常生活中,心境對於人的影響尤為突出。
心境是一種具有持續性和彌漫性的情緒狀態。事物作用於人腦所留下的痕跡性刺激不會馬上消失,而是會持續一段時間,針對該事物發生的情緒也不會馬上消除,而是會延續一段時間,隻是強度有所減弱而已。這種具有持續性且強度有所弱化的情緒狀態,就是心境。心境除了具有持續性特征外,還有彌漫性特征。心境由某一事物引起後,具有擴散作用,它會影響一個人的全部行為和生活。愉快的心境會表現得無往而不樂,成為“事事如意”的寵兒;悲傷的心境則會表現得無往而不悲,似乎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憂傷的色彩”。心境好的時候,使人愉快、振作、樂觀,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維護身心健康;反之,心境不好,則使人鬱悶、消沉、悲觀,明顯降低人的活動能力與工作效率,導致種種身心疾病。
幸福在於心境。如果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負麵因素,又怎麼能夠快樂起來呢?隻有事事都退一步想,才能為自己營造出寬鬆的心境,才能活得開心,活得瀟灑,活得快樂。
正所謂: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幸福源自幸福感
自古以來,幸福就是哲學家、思想家關注的重要問題。然而,由於社會發展的程度、地域、文化、認識等方麵的差異,導致人們對於幸福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能夠給出一個一勞永逸的關於幸福是什麼的答案。幸福很誘人,但她卻披著一層薄薄的麵紗。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相貌、財富不是可以量化的幸福指標,人們已經越來越看重心靈層次的滿足。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研究中,well-being、subjectivewell-being、happinesss等詞彙,都被譯為“主觀幸福感”。學者們認為,主觀幸福感就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積極、樂觀、美好的整體評價,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主觀心理感受和穩定的心理體驗。這一概念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幸福感是對物質生活的主觀心理感受
這一說法反映了幸福的主觀形式,表明幸福感具有主觀的、內在的、精神的內涵,而不是客觀的、外在的、物質的東西。這使我們更容易理解幸福的個體差異性。由於每個人的經曆、個性不同,他們對幸福的體驗也可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幸福定義,每個人都為尋找自己的那份幸福而努力,每個人對幸福的追求也指引著他人生的努力方向。
(2)幸福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就幸福感的本質內涵而言,幸福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是在客觀生活狀態滿足了個體主觀需要的情況下而產生的美好、向上、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活動既可能隨生活狀態和主觀狀態不斷變化,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主觀評價是幸福感的內在標準
這是主觀與客觀聯係的關鍵環節:一方麵,幸福的標準不能僅僅用物質、金錢、地位等因素來衡量,而要以心理感受的指標來衡量;另一方麵,幸福的內在標準並非完全主觀,而是在主觀地對客觀生活進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的。實際上,幸福的標準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並對滿足需要的可能性進行評價之後所設定的。因此,幸福的標準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幸福可能是沙漠旅行中的一碗泉水,或是饑腸轆轆時的一個饅頭;幸福也許是月光下彼此手牽手的浪漫,或是風雨中同撐一把傘的相依;幸福是寒冷中相偎體貼的溫暖,或是無怨無悔、永不言棄的真摯。
幸福感以個人設定的評價體係為標準,這一標準構成了人們幸福感的內在尺度。個體是否幸福不以外在物質生活是否充裕為標準,而取決於外在物質生活是否適合內在的評價標準。隻有當外在物質生活狀況超出內在評價標準時,個體才會感到幸福。
幸福感是人們對積極情感的認知評價,而不是情緒情感本身,其重點就是個人對自己生活整體狀況進行整體評價之後形成的情感滿足狀態。因此,幸福不能僅僅從外部、物質方麵去尋找,應重點從內心去尋找。當你的內心認知判斷與外在生活狀態之間達到平衡時,你就可能找到幸福,這時,你的生活也會變得幸福而美好。
其實主觀幸福感並非純粹的主觀,因為人們獲得心理滿足的物質需要和生存條件乃幸福的客觀內容。也就是說,雖然一個人主觀覺得快樂和幸福,但是他究竟得到了何種幸福及他所享有的幸福的性質卻取決於他所滿足的需要的性質,而不完全以其主觀感覺為轉移。
從幸福感形成的過程來看,幸福感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客觀條件或生活狀態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環節。如果通過主觀努力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狀態,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就可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第二,個體主觀的評價體係是幸福感形成的關鍵環節。調整我們對生活狀態的評價體係,就能夠調控我們的幸福感。
第三,積極心態是幸福感的最終環節。積極心理狀態和積極心理體驗本身就是幸福感,如果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變心理狀態,同樣能夠改善我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個人特定(較長)時期而非短暫時段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程度,即幸福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值,盡管這一數值隨著個體的發展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幸福感數值會穩定在特定的範圍內,一般情況下不會反複大幅度地上下波動。隨著生活事件而變化和波動的心理體驗可能與幸福感有關,但這種心理狀態主要是一種情緒波動,不能夠稱之為幸福感。幸福感是個體內心長期而深刻的精神滿足,它超越了世俗的物質、財富和欲望,決定於自由快樂的心境和沒有負累的體魄與靈魂。當生命順其自然,就是滿足與歡欣,就是幸福與快樂,就是生命所能求得的最為美好的狀態。
追求幸福如同“談戀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追求目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經曆和體驗。
有人把“愛著並追求著”當成幸福。他們認為一切美好的感覺都蘊涵在追求的整個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有甜蜜,有辛酸,有歡笑,有淚水,但這一過程的所有要素編織了幸福。他們傾向於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幸福。
有人卻認為“追求到手、結了婚”才是幸福。他們把幸福看做一種結果,隻有實現了預定目標,獲得期望的結果,享受了結果的滿足,才算得到了幸福。他們傾向於在結果中享受幸福。
在韓國電影《長腿叔叔》裏,女主人公在得知一直幫助她的“長腿叔叔”就在她身邊且將不久於人世時曾有這樣一段感悟。
這些年,我的生活一直徘徊在獨木橋上。在獨木橋上,你無法向後看,也不能向兩邊看,隻能向前看,不停地走下去。
我一直在給你寫信,寫我的故事,以此來使我感覺少一些孤寂。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後悔,我該怎麼辦……是啊,那麼多的瞬間裏,其實自己尋找的人就在身邊,然而我們常常在過去的每一段行程裏都隻顧急急地往前飛奔,太在意對結果的追求。周圍的風景盡管很美,風輕雲淡、雪舞雨飛的清雅意境反而無暇顧及,待終於身心疲憊地追尋到那夢寐以求的答案時,卻忽然發現心裏空蕩蕩的。結果的獲得似乎並沒有預想的幸福,甚至是殘酷的。而所要尋找的人早已在身邊守候,所盼望的幸福其實早就蘊藏在無暇顧及的過程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