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的下一站在哪?(1 / 2)

是機會市場還是價值市場?

文/周仲庚

中國 世界 外資撤退 DHL Best Buy

中國大,還是世界大?如果是世界大,世界比中國大多少?如果是中國大,中國比世界大多少?

這個幼稚問題,其實是中國的致命傷。每一個大型企業的掌門人,不論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每當夜深人靜時,內心都在和這個問題背後的惡魔鬥爭。

這個惡魔,調皮獰笑地告訴他們,如果世界比中國大很多,中國就應該連皮帶骨地與國際接軌,但如果中國人相信中國終將比世界大,那麼中國就應該僅以皮肉與世界相連,堅持體內骨骼神經與世界隔離,邊做邊看,以待漢唐盛世的再來。

這個惡魔口舌靈便,立論嚴謹,兩套邏輯條條有理,弄得中國的精英分子左一步、右一步,一會摸著石頭過河,一會離開石頭,勇邁急流。

在一窮二白的時代,不管我們聽從惡魔的哪一套教誨,結果都是好的;起點低,隻要實幹,怎麼做都會增長,不論往左往右,都有回頭路。然後,十字路口終將到來。

經過了30餘年,十字路口已經到來,就在百米之外。

我們最近看到的外資撤退現象,隻不過是提示前有十字路口的交通標識之一,若仔細環顧,路邊還有許多其他提示標識,例如,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成功後的失利,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的會計誠信集體遭質疑,等等。不僅如此,路旁還有許多中國人自己設立的標識,例如多數企業主都已經取得第二國護照,或錢在海外、債留中國的現象。

與世界皮肉相連,中國已經做得很好。30餘年來的GDP成長,城市中的富餘時尚,引入的技術設備,乃至山寨精神的成功,都是皮肉相連的成果。然而,十字路口前一百米的中國,即將被迫做出戰略抉擇:單憑皮肉接軌,是否能夠繼續支撐中國經濟?若進行神經和骨骼接軌,關鍵節點在哪?

經過了30餘年的皮肉接軌經驗,當前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可以粗略區分為兩塊:一塊來自經濟比中國先進的國家,一塊來自經濟比中國落後的國家。前一塊看到的中國大致如下:國家資本操控市場經濟,貌合神離的公司治理,無處不在的會計虛假,支離破碎的物流係統,看價不看值的消費者,無空不鑽、無利不逐的創業家,始終擺脫不了套養殺概念的企業夥伴,公權私用的各級官員,價值觀飄忽的員工。

後一塊看到的中國則是魄力十足、有效集中權力辦大事的政府,5+2、白加黑、不知日夜拚命賺錢的人民,抗拒西方經濟侵略的民族精神,抱團競爭的移民,講究現實的外交政策,經濟援助的來源者。

這也許不是一幅美麗的景象,但基本上如此。國際外資企業,不論是還留在中國的、已經撤離中國的、打算進軍中國的,其中國策略,都會將上述圖像考慮在內。

這樣態勢就很明白了。其實關鍵問題並不在於多少外資離開了中國,留在中國或打算進入中國,而在於中國環境的本質。就像一個股票市場,永遠有人進、有人出,並不足為奇,關鍵在於多數的進場客玩的是長期,還是短期。如果長期的價值型投資者紛紛離開一個市場,而短期投機客紛紛進場,這個市場就是一個機會市場,而不是價值市場。

最近,縮減或離開中國市場的是DHL、Best Buy(百思買)、Google等公司,它們是長期價值投資者,還是一貫的機會主義者?

最近,國際的PE(私募基金)紛紛鑽入中國,尋找可以瞬間打包上市的中國公司,請問,它們是長期價值投資者,還是一貫的機會主義者?

這不明白了嗎?即使每一塊錢的長期價值者退出,被三塊錢的投機資本取代,整體還是一個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態勢。

中國所麵臨的最可怕情況就是,世界不再認為中國具備長期投資的價值,卻充滿了短期獲利的機會。中國如果變成了世人眼中一座遲挖不如早挖、挖完了就沒有了的金礦,中國在世界上的命運就定案了。

製度改革與靈魂改造

文/周仲庚

中國 體製 改革 權本主義 資本主義

假設,十字路口前一百米的中國,選擇了開放骨骼及神經與世界接軌的路徑,應該怎麼做呢?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即使寫下一整本書,都未必能盡其詳。經濟學者可以由中國政府對待外資的政策麵進行分析,政法學者可由法律平台加以論述,管理專家可以談中國的物流體係,社會學者可以分析中國企業家及消費者的文化心理,時論家可以分析各種案例,曆史學家可以申論中國民族主義對世界接軌的影響。然而,十字路口就在一百米外,我們實在沒有時間好整以暇地剝繭抽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