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需要有法律的製約,有契約精神、信用體係,有很多原則性的東西,在中國並不是沒有,但是在這之外,更多依靠的是潛規則。

百思買撤離了,eBay退出了,DHL也撐不住了……這些全球頂尖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集體遭遇,雖有各種戰略和管理上的失誤,但在其他國家他們也是這樣做的,為何單單在中國遇到的困難更大更特殊呢?這正是需要我們反思的關鍵,再不反思,中國商業環境將會在一個沒有底線的深淵裏越墜越深。

中國其實是一個商業天性很強的國家,比如說一戰以後,北洋軍閥混戰那段時間,雖然隻有一個很小的空隙,商業依然能發展很快。再比如,曆史上的盛世,有一個皇帝清明或者是管製比較放鬆時,社會就會迅速發展。但是這個曆史不斷地在循環,又不斷地被打回原形,從來沒有更進一步。也就是說,中國的商業其實沒有獲得連續的成長。

2008年以前,中國的發展,讓整個社會的自信心都達到一個爆棚的程度,美國在金融危機,我們卻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仿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一是,中國的一批高速成長的企業,很多都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蒙牛、三鹿、雙彙。這是在還債,過去的高速成長,企業做了一些超越底線的事情,公開的規則被潛規則所代替,為了速度犧牲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識。

二是,中國正在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轉向消費,但實際上老百姓並不願意花錢。為什麼不願意花錢?因為沒有安全感。今天中國的有錢人都在想著移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究其根本是對國家的信心並不那麼足。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我們一直在提倡創業、創新,但是一個新企業麵對的工商、稅務這些過程還是一樣的繁瑣,而什麼是創新,什麼樣的創業有未來,並不由創業者來判定。

如今,中國又不斷迎來外資巨頭的中途散席。我們需要尋找一個答案:為什麼普世商業價值在中國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