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是敵是友?(2)(1 / 2)

惡心的廁所、汙水坑中傳播登革熱的嗡嗡作響的蚊子、倒坍的泥瓦建築、鬆懈的治安、恐怖分子的襲擊、為10月3日即將在德裏舉行的72國英聯邦運動會所做的準備,這一切的一切均未給印度贏得好評。“遍地垃圾”--英國小報頭條一個比較溫和的字眼。即使是最理想的情況下,直到最後一分鍾組織者還在盡最大努力將一切安排妥當,德裏運動會依舊會是一團糟。這與2008年中國舉辦的幾近完美的奧運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很多人可能會由此得出錯誤的結論。

一般來說,舉辦一次盛大的體育賽事就能對這個國家略知一二。強盛的國家應該建立頂級體育場,並使公共交通準時準點。然而印度似乎無法做到其中任何一條,它永遠是個二流國家。

是這樣嗎?盡管說是“遍地垃圾”,印度還並非一無是處。其經濟今年預計將增長8.5%,雖說要趕上中國經濟(四倍於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其增長率有望在2013年甚至之前趕上中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未來25年,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比任何一個大國都要快。平心而論,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國家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

為什麼印度經濟將很快開始超過中國,其原因有二。第一是人口。中國的勞動力麵臨著老齡化問題,用不了幾年就會開始萎縮。這是由於一項強製性的獨生子女政策所致,而曆屆印度政府無一幸免於此。在20世紀70年代,英迪拉·甘地曾嚐試過類似的政策,她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出台了強製性絕育方案。這引來眾多抗議。隨後被迫恢複民主,並放棄強製性的人口政策。幸好印度現在有年輕的並在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其撫養率--指兒童和老人占成年勞動人口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而且這樣的情況會持續一代人。印度經濟將受惠於這種“人口紅利”,這樣的“人口紅利”曾創造過許多亞洲經濟奇跡。

第二個值得樂觀的原因是印度備受嘲弄的民主。民主會阻礙貧窮國家的發展,這樣的想法近年來已被廣泛認同。誠然,它確實有其不足,民選政府對自私派別和利益集團惟命是從。即使連最緊迫的決定也爭論不休、一再拖延。

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問題。技術官員說築壩就築壩、說修路就修路、說拆遷就拆遷。拆遷的村民會得到相應補償,但他們不能阻礙國家的發展。中國的領導人是從長遠來權衡所有公民的利益並做出合理的決定。這使得中國經濟快速、持續增長,數億人脫貧。難怪各地的獨裁者以此為借口來反對民主。

毫無疑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會使英聯邦運動會少幾分混亂。但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比對羽毛球和藝術體操的影響更大。也許印度政府軟弱,但印度的私營企業都很強。印度資本主義是由數百萬雄心勃勃的企業家所驅動。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當印度取消了“牌照製度”並對外開放貿易後,印度商業就一片繁榮。該國目前擁有眾多蓬勃發展的小企業和許多世界級大公司,滿口操英文的大老板們自詡為全球精英。和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較少依賴政府的資助。而且他們更加具有創造性:他們設計了價值2000美元的汽車、超低價心髒手術和一些新的能更有效地響應顧客的管理方式。印度各地的想法很容易流動,因為它沒有中國的保密和審查文化。加上中國猖獗的盜版問題,因此,諸如軟件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偏向於印度,而非“中央王國”。

印度資本主義個人品牌也許同樣比中國的國企更具生命力。中國的企業在明智的政府主導下會繁榮昌盛,但反之就會導致比印度更大的破壞性。因為中國領導人一手遮天。如果現是另一個毛澤東當政,想讓他下台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事不可能發生。

這是未來要回答的一個問題。目前,印度的問題顯而易見。道路不平,交通不便。許多精英企業家每天堵車浪費數小時。他們的公司在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上耗費過多成本:備用發電機、水處理廠和接送員工的公司專車。而且如果那些新的員工不能得到雇傭的話,印度的“人口紅利”就不會起作用。印度的受教育比例在提高,部分原因是因為服務窮人的廉價私立學校的興起,但依舊遠落後於中國。

印度政府認識到必須解決基礎設施的危機,並以更聰明的方式說服私企來為此買單。但進度緩慢,並且受腐敗的影響。腐敗的尺度不好把握,但許多人認為中國在控製腐敗方麵比印度做得要好,因為中國通常使用殘忍的手段,比如槍決。

如果讓選擇在中國還是在印度辦企業,多數外商投資者可能選擇前者。中國的市場更大,也易與政府相處。如果你的產品供應鏈在中國出了問題,中國的股東將要求知道為什麼。但隨著全球經濟更加趨向知識密集型,印度的優勢將會逐漸增加。當你在德裏遇到堵車時,可以思考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