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口大國的多彩畫卷
【標簽】資本主義 世界貿易 崛起 印度 人口
經濟發展令人瞠目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在國內激起的反對之多。許多不同政治陣營的人至今仍質疑二十年前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執政的國大黨政要,而正是這方案支撐了印度的繁榮。他們的抱怨通常講究修辭--甚至連印度共產黨都在其執政的三個州內勉強接受了資本主義。但仍需提醒批評者的是,從前的混合經濟把印度搞得有多糟糕。
帕特裏克·弗倫奇,一位英國作家和曆史學家,他在其新書《印度:一幅畫像》中進行了提醒。在印度早期致力於計劃經濟這令人讚賞的一章中,他把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思想描述成“走極端混合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思想,而這個極端是凱恩斯不可能在財政上采取的。”新獨立的印度主要是通過政府支出,力爭15年內工業產值增加五倍,人均收入翻一番。隨後印度極為樂觀的規劃者繼續在重工業上鋪張浪費,推出無數法律以促進鄉鎮企業,並強行為進出口設置障礙。
到尼赫魯1964年去世時,印度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減少了一半。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接替他擔任總理,繼任後她賦予了國家一個更大的經濟角色,浪費和管理不善使情況不斷惡化。1978年國有巨頭印度煤炭損失高達2.58億美元--比當時整個五年計劃中指定為政府福利開支撥款的總和還多。
這種損失造成了1991年國際收支平衡危機。由於儲備金不足10億美元,印度被迫出口黃金避免破產。無奈之下,經濟學家兼政府幕僚的曼莫漢·辛格被任命為財政部長,希望他做些事情。靠著他從來不曾為人知的雷厲風行,辛格及時取消了許多控製。他大幅削減關稅,取消許可證,以及允許外國投資流入。印度經濟騰飛了,帶著一兩個雜亂的聲音。2011年10月,次公開募股活動中,現由辛格領導的政府售出了10%的印度煤炭股份,約為35億美元。
就象弗倫奇所說的,印度崛起的見證就是對國家嚴肅認真的指導如今使印度的商業和經濟得到了同政治、文化和宗教同樣多的空間。曾經被視作不可改變,或不可救藥的印度目前被公認為充滿活力,不斷創新,即將成為經濟強國。弗倫奇熱愛南亞,另一方麵素材選得也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不同方麵,他都有代表性地列舉了一些必要的曆史記錄,接著濃墨重彩地刻畫了當代人物和事件,其中不少還做了第一手的尖銳評論。該書塞滿了優雅的畫像,有印度的重要人物、輝煌人物、悲慘人物、以及喜鬧人物,如古稀之年的醫生喬杜裏,他把自己要命的事錄成了數百首著名的流行歌曲,貼上了YouTube,成了一個通宵網絡明星。
但是,他的這種寫法可能有那麼一點點令人乏味。在其大量評述中,弗倫奇很少提供什麼新鮮的分析方法,有些過於單薄。他對最近的尼赫魯-甘地統治者們太過仁慈,比如,國會領導人索尼婭·甘地,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更圓滿,但這並沒有使她在弗倫奇的筆下成為精明的戰略家。雖然這是事實,她的兒子兼預料中的辛格繼任者拉胡爾很少公開講話,但在弗倫奇看,來這可能是由於他羞怯內向,如同他擁有不可思議的遠見一樣。幾位甘地和辛格也應該因為貪汙腐敗和印度政府最近的原民粹主義而背負比弗倫奇所談到的更多的罵名。
在提出一些新觀念的同時,弗倫奇也時有令人驚訝的傾向,主張既定的觀念。西方力量相對而言將被亞洲的崛起削弱、印度政壇正變得越發王朝化、以及這個國家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需要梳洗自己的宣言,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弗倫奇卻把它們當作見解提出來。與此同時,他責難那些懶惰的印度記者“靠不斷地報道不幸的故事營生”;但這些都很少見了。另一方麵,近年來該國的對外報道經常太過火,隻憑顯而易見的偶然現象就當作國家多方麵的問題而推崇印度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