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雲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便拿下了安豐,而且李伯升大敗而逃,隻率著數百殘騎逃回了平江(今江蘇蘇州)。
蔣淳斌專程派人前往安豐對花雲進行封賞,而花雲卻表示自己無甚功勞,惟願隨大帥征討逆勢,恪盡職守。
蔣淳斌當然明白花雲的意思,於是便命他駐守安豐一帶,並且還把胡大海之子胡關住派往了處州,以抵抗占據福建行省的陳友定勢力。
胡大海父子和花雲對蔣淳斌的這一安排自然極其滿意,於是立刻上書表示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此一來倒是苦了身處平江的張士誠,他在派軍攻打江陰一帶未果後,便再也不敢對蔣淳斌勢力輕易動兵,隻是自我麻醉般地和弟弟張士信龜縮於自己的地盤,但手下除了呂珍、李伯升等少數幾人,已經沒有什麼能征善戰的將領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劉伯溫向蔣淳斌提出了一個之前幾乎從未涉及到的問題,那就是勸蔣淳斌進位為王。
之前蔣淳斌一直奉行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因此他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封號,就連手下的人都直接管他喊“大帥”。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經過那麼長時間的角逐,剩下的義軍勢力已經不多了,而且他們的首領全部稱王稱帝,所以就算蔣淳斌有一個名號,也不會吸引元廷的注意。
而且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如果蔣淳斌稱王的話,許多事情就會變得方便很多,比如他之前和明玉珍會麵的時候,就因為名號不對等,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甚至之前封賞陳友諒親屬爵位的時候,就因為蔣淳斌沒有稱王稱帝,竟不得已借助了龍鳳政權小明王的名義,當時這件事就讓蔣淳斌非常窩火,但劉伯溫講述的那些古代禮儀他又不得不遵從。
所以劉伯溫適時地提出了讓蔣淳斌稱王的建議,而且更為巧合的是,再過一個多月就是元旦佳節,蔣淳斌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正式進位為王。
不過關於名號的問題,劉伯溫等人可是費了思量,明玉珍建立的是大夏國,張士誠自立為“吳王”,因此李善長等人都想著給蔣淳斌起個霸氣響亮的名號,最好能蓋過他們一頭。
蔣淳斌可害怕他們再想出“天完政權”這種奇葩的名字,於是一拍板道:咱們複的是漢人天下,我就進位為“漢王”吧!
曆史上漢王封號最有名的便是劉邦了,因此眾人都覺得這是個好彩頭,於是蔣淳斌“漢王”的名號就這樣定了下來。
當然,名號容易想,正式進封的儀式卻很複雜,於是經過了一係列緊張的籌備,至正二十四年與至正二十五年交接的元旦之日,蔣淳斌率領著文武百官在那個寒冷的清晨,終於進位為“漢王”!
“伏以華歲幾終,同雲未兆,物將疵鬁,咎在眇衝,敢罄齋精,上求嘉應。尚冀涵濡之施,以終庇佑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