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盤山烈士陵園
概況
天津盤山烈士陵園位於天津市薊縣盤山,占地20公頃,1959年建成,是冀東著名的烈士陵園之一。1997年7月,該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盤山烈士陵園是在原靜寄山莊的小石城和樂山書室的基址上修築的。這裏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白草窪戰鬥的戰鬥遺址。陵園附近還展示有當年在岩石上刻寫的標語口號戰場、會場和報社等遺跡。
走進盤山烈士陵園大門,就可看到一排民族形式的建築,這是盤山抗日鬥爭事跡陳列館。陳列館正中的穿堂兩邊,各有一個展室。館內展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200餘件,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盤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陵園的中心位置,占地麵積200平方米。館內正中是毛澤東的親筆題詞。題詞兩側分別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在薊縣和冀東從事抗日工作的53位烈士。其中包括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冀東西部地委書記田野、冀熱遼第一專署專員楊大章、抗日支隊副司令員白乙化和薊縣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子光等。
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在陵園北部最高的地方。碑基1177平方米,碑身用漢白玉石塊砌成,上麵鐫刻著齒輪麥穗圖案,象征著工農聯盟。碑高27.5米,碑身正麵鐫刻聶榮臻元帥的親筆題詞:“光榮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左側鐫刻謝覺哉題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右側鐫刻宋劭文題詞:“抗日英雄浩氣長存”;後麵鐫刻李運昌題詞:“為人民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題詞表達了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
烈士墓區位於碑前甬路兩側,安葬著205名陣亡先烈。主墓為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和冀東西部地分委書記田野,陪墓有32座,群墓有171座。
盤山抗日烽火
盤山地處京津唐三角地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這裏很快成了河北抗戰的中心。七七事變後,黨中央提出在河北東部(冀東)敵占區建立根據地的任務。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共5000多人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的率領下,兵分兩路挺進冀東,支援當地黨組織領導的抗日鬥爭。
7月,冀東舉行了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和漢奸。
盤山全縣上萬人參加抗日聯軍。從1940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盤山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嚴重打亂了日本侵略軍的安排部署。日偽軍削弱盤山抗日力量對根據地進行過多次大規模入侵,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
當地百姓描述當時的情景是“抬頭見崗樓,邁步封鎖溝,無村不戴孝,四處是狼煙”。麵對殘酷的現實,盤山的民兵組織發動群眾,運用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多變的鬥爭形式,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從1940年5月起,日軍對盤山根據地展開圍剿。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包森副司令員,多次率兵痛擊日軍。1941年6月,他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將抗日根據地擴展到密雲、平穀、三河、興隆、遵化、玉田、寶坻等縣。
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陵園裏石海洞穴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於己的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
1943年1月,八路軍主力部隊返回冀東。通過數次戰役,終於收複了盤山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1945年5月,盤山民兵被冀熱遼軍區第十四分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付出犧牲總數達2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後,盤山根據地終於堅持到了最後,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震動日本朝野的包森
包森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1911年7月2l日出生於陝西蒲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包森進入蒲城縣第一高小上學。當時正值蔣介石叛變革命,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在學校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啟發下,他開始閱讀進步書刊,和同學們探討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逐步懂得了隻有將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推翻,才能拯救中國的道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占領東北地區,蔣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反動政策。在省立第三中學就讀的包森聯合學校愛國同學組成宣傳隊,在三原、涇陽等地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國民黨賣國投降政策。最後,包森被學校開除了學籍。
包森被學校開除後回到家鄉並組建了家庭,但他並沒有沉浸在新婚生活中。他四處奔走,尋找革命同誌,聯絡愛國同學,到處宣傳抗日救國。1932年2月,包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3月赴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戰爆發後,他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一師工作,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6月,他率領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遊擊區。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揮部下巧妙活捉前來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日本朝野,一時為之震動。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為冀東軍區副司令員。
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達盤山,全力開辟盤山抗日根據地。6月下旬,倉森指揮部隊在白草窪設下埋伏,與日軍激戰14個小時。此役取得了冀東地區首個全殲日本整個騎兵中隊的巨大勝利。
1941年春,包森率部參加反“治安強化”戰鬥。他上百次地出沒在與日偽軍短兵相接的廝殺中,身上掛彩多次。但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每次都堅守在戰鬥指揮的最前沿。在他的指揮下,部隊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其中1942年1月燕山口內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個連的兵力,斃俘敵偽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
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戶山同敵人展開戰鬥。在戰鬥中,當他上北山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時,胸部被敵人狙擊手的冷槍射中。他知道自己的傷很嚴重,為了穩定軍心,他強忍疼痛說:“我負傷了,由一營長指揮隊伍。”當警衛員背著他走到戰場東側小山時,這位威震敵膽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經停止呼吸。
包森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整個冀東黨政軍民都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敵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一反常態,將之前所有宣傳報道上的汙蔑攻擊之詞都去掉了,改做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這位抗日民族英雄在敵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1945年3月,薊縣人民為紀念這位抗戰英雄,曾一度將縣名改為“包森縣”。
平津戰役紀念館
概況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子牙河橋西側的植物園預留地內,占地4.7萬平方米,於1997年建成。該館是反映中國解放戰爭平津戰役的專題紀念館。2001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主要由序廳、戰役決策廳、戰役實施廳、人民支前廳、偉大勝利廳、英烈業績廳、多維演示館、紀念廣場、勝利花園等組成。
序廳正中央有銅鑄雕像《走向勝利》,展現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的領袖風采;牆屏上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浮雕手跡熠熠生輝;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反映了東北、華北兩大區軍民英勇奮戰、奪取戰役勝利的宏大場麵。
戰役決策廳內設置了毛澤東西柏坡辦公室舊址複原蠟像以及大量曆史文物、照片、多媒體演示,將毛澤東駕馭戰爭的偉大氣魄,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戰役實施廳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實物等史實材料與圖表、繪畫等輔助展品有機結合、全麵、真實地展現了平津戰役從發起到勝利結束的光輝曆程。展廳設置的巨幅塑型電動圖、大屏幕電視、戰場景觀、電動沙盤等,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現了戰爭場麵。
人民支前廳運用大量史料,翔實地展現了東北、華北各級中國共產黨組織、政府和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支援前線的曆史場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革命戰爭規律。
偉大勝利廳陳列了平津戰役取得的輝煌戰績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國各地歡慶勝利的場麵等內容,並設置了繳獲武器陳列台。同時對平津戰役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發生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做了概括介紹。
英烈業績廳陳列了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其他領導同誌的題詞,介紹了平津戰役中犧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團以上幹部、26位戰鬥英雄和109個英模群體的事跡;展出了英模群體的錦旗,大量獎章、證書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錄牆將戰役中犧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鐫刻在上,寄托了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和敬仰。
多維演示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球體建築之一,高43米,直徑50米。運用現代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的技術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結合起來表現戰爭時空氛圍的音響合成,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聽藝術形式,氣勢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戰役多維空間曆史畫麵。
館外“紀念廣場”總體環境藝術以勝利為主旋律。兩根高大花崗岩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雕像。反映軍民團結奮戰、歡慶勝利的花崗岩浮雕牆分列勝利門兩旁。廣場中央豎立著高64米的勝利紀念碑,不鏽鋼三冷刺刀直插雲霄。廣場東西兩側的大型鍛銅群雕,烘托出人民戰爭的磅礴氣勢。
廣場東西兩廂布列著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型兵器,渲染出紀念館的濃重軍事色彩。
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從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曆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1949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以後,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下,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都有自己的打算。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最終,傅作義集團采取了暫時固守平津,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
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把傅作義集團就地殲滅,並采取了這樣幾條措施:東北野戰軍休整立即結束,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的敵軍,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後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談判,將他穩住等。
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戰役開始以後,解放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隻驚弓之鳥變成籠中之鳥。然後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後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25萬人陷於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解放北平。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餘人。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從此寫就新的曆史篇章。
董來扶與“功臣號”
董來扶,是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戰車團1連“102”號坦克駕駛員,也是裝甲兵部隊第一位“全國戰鬥英雄”。
1929年9月,董來扶出生在山東諸城一個貧苦農家。13歲時,他隻身來到沈陽謀生,在一家日本人開的鋼材株式會社當整理工。抗日戰爭勝利後,董來扶參軍入伍,成為第四野戰軍特種兵戰車團1連“102”號坦克駕駛員。
1948年,董來扶駕駛坦克奔赴遼沈戰場,參加了錦州戰役。在激烈的巷戰中,他開著“102”號坦克衝在隊伍最前麵,接連攻下敵人的碉堡,並在冷卻器被毀,坦克無法行進的情況下,準確擊中守敵指揮所。在這次戰鬥後,“102”號坦克被第四野戰軍授予“功臣號”榮譽稱號,董來扶榮立大功一次並光榮入黨。
1949年1月14日黃昏,坦克大隊參加了解放天津的戰鬥。他們按命令分兩路進攻。董來扶所在的坦克一連從西線進攻,先打外圍。他駕駛的“功臣號”坦克,一直衝在前麵。在炮兵和工兵幫助下,“功臣號”首先通過雷區,跨過壕溝,掩護步兵,向敵軍發起猛烈地攻擊,順利突破敵軍外圍防線,占領大營門。接著,“功臣號”參加了攻打自來水公司的戰鬥。為了保護水廠設施,上級命令盡量少開炮,“功臣號”的機槍手就用機槍為步兵開路。經過激戰,部隊終於將自來水公司拿下了。其他各路大軍也連連獲勝。解放軍乘勝前進,各路大軍對敵形成包圍圈,準備在金湯橋會師。
在攻打金湯橋的戰鬥中,董來扶駕駛著“功臣號”又衝在前頭。在距敵人陣地200米左右的地方,攻擊部隊被困住了。敵人的兩個地堡射出的槍彈打在坦克甲板上冒出串串火星,霎時步兵被壓得寸步難行。董來扶沉著冷靜,連續開炮,幾發炮彈就炸毀了這兩個火力點。頓時,敵人亂了陣腳,紛紛向後逃竄。解放軍猛追不舍。此時又發現了敵人的兩個地堡。“功臣號”再次將其摧毀後,掩護部隊與其他部隊勝利會師。這次戰鬥,“功臣號”的全體人員榮立一等功,董來扶立大功。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董來扶駕駛著“功臣號”坦克走在坦克裝甲車方隊最前麵,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1950年9月,董來扶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稱號。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概況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於天津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北側,占地麵積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7150平方米,是一座園林式的偉人紀念館。2001年6月,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高21.3米,主體為三層,布局呈“工”字形,屋頂采取傳統重簷形式並結合現代工藝,石材屋麵,外簷鑲嵌花崗石,色彩樸素淡雅。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有文物、文獻、照片等資料8000餘件。
紀念廣場、巨型花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紀念林、草坪花卉與紀念館相互襯托,環境幽雅,氣氛莊重。
紀念館展廳包括瞻仰廳、生平廳、情懷廳以及竹刻楹聯廳和書畫藝術廳。
瞻仰廳正麵聳立著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漢白玉雕像《情滿江山》。大型壁毯《海闊雲舒》作為背景,兩側浮雕牆鐫刻出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和開國大典、祖國建設等曆史性畫麵。
生平廳分為9個部分,采用複原場景、微縮景觀、燈箱圖表、超寬銀幕、背投式大屏幕、觸摸式顯示屏等現代科技手段和大量翔實的曆史資料、珍貴的文獻文物,全麵展示兩位楷模在各個曆史時期的風采。
情懷廳分三部分。“伉儷情深”再現兩位偉人在革命中產生愛情、愛情激勵他們獻身革命的崇高情誼。“愛滿人間”讚頌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懷。“舉世敬仰”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無限敬愛兩位偉人的真摯情感。
楹聯廳和書畫廳彙集並展示了來自全國的知名人士和著名藝術家謳歌周恩來、鄧穎超的竹雕藝術品和書畫作品。
伉儷情深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識於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那時,鄧穎超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範讀書,是“女界愛國同誌會”的講演隊長。周恩來剛從日本留學回國,是《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主編。為了加強鬥爭力量,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覺悟社,並出版不定期刊物——《覺悟》。在天津愛國學生運動中,周恩來與鄧穎超都是衝鋒在前的勇士,又是誌趣相投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