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書的起因(1 / 2)

第一章 本書的起因

充滿神秘感的創新禁區

創新的話題,現在在中國和全世界都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創新是發現新的方法滿足社會和商業的需求。一個社會和國家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高低,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很多人都明白,不會創新,就隻能步創新者的後塵,失去科學發現的主導地位和產業先發製人的機會。

社會上流傳的創新觀點、英雄、故事、軼事不可謂不多。

科學是創新,科學家是創新。例子包括愛因斯坦、袁隆平以及諸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很多人認可他們做的是創新工作。可是,這些人對世界的主要貢獻是增加世人對世界的理解。科學家一般不直接參與產業和產生產值。

企業家和創業者可以是創新。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聯想的柳傳誌、星巴克的創始人舒爾茨(Howard Schultz) 、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穀歌公司的創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百度公司的李彥宏,中關村或其他技術孵化中心的創業者是很多人公認的創新者。他們在一個曆史賦予的技術和商業舞台,演繹了新的技術、資本和社會元素。

發明家是創新。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美國西屋公司的創始人喬治·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 發明家憑想象、推理和實踐,為人類創造出新的工程元素。

象牙塔裏的科學家或大學教授可以創新。比如北大方正的創始人王選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高通公司的創始人雅各布(Irwin Jacobs)等,他們對社會、對產業的貢獻巨大。

看似涉世未深,甚至沒有接受過正式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可以創新。愛迪生就是一個一天正式學校也沒上過的孩子。全世界學子們崇拜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臉譜公司(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戴爾電腦的總裁戴爾(Michael Dell) ,都是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典範。這些人為了創新和創業,甚至可以停學、退學。

低科技或沒有科技的創新也有很多。比如蘋果iPhone手機上著名的“憤怒的小鳥”遊戲,就是在蘋果智能手機的平台上建立的商業成功。這種設計創新,顯然與科學創新在方法和思路上截然不同。

創新是一個充滿挑戰但是會為創新者帶來個人的喜悅和滿足感的工作。創新為個人帶來的滿足,是知識的增加,是處理複雜的情況和挑戰的機會,還有一種為世界作出貢獻的精神享受,當然還有很多人從創新事業中得到個人的榮譽和財富。

雖然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存在,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創新好像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不知如何下手。打個體育方麵的比方,很多人不知道球門在哪裏,不知道禁區如何突破,甚至不知道如何開球。

我想本書的讀者對創新是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問一連串的問題,比如:

-前麵講的這些故事,都是所謂的創新嗎?

-創新是一個泛泛的詞彙嗎?是一個空泛的口號嗎?一個東西看起來有點新意,或者沒有被別人做過就算創新嗎?

-到底什麼是新?要多新、怎樣新才是創新?

-什麼是最高層次的創新?

-什麼是中國最需要的創新?

-創新難嗎?創新容易嗎?新是哪裏來的?為什麼產生新的東西很難?

-創新行為的誘因是什麼?如何開始和走完創新的過程?

-創新是每個人都能做的嗎?創新的起點在哪裏?創新有秘訣和高效率的路徑嗎?

-科學研究和創新是什麼關係?做科學或研究工作就是自動在創新嗎?如果是這樣,中國有很多科學技術人員,我們培養了世界上數量第一的大學畢業生,為什麼我們國家會擔心創新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