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自己
老板都不懂財務嗎?老板不想學財務嗎?--先讓你認識一個人。第一節 老板簡介
英老板是一家小企業的經理, 今年33歲,10年前中文係畢業後給別人打工,現在有了自己的製造公司。
他的太太小栗是他的大學同學,在報社工作,經常在雙休日轉移到自己家的公司打理一些瑣事。
在學校談戀愛的時候,有同學開玩笑說,將來你倆做買賣,一定盈利!
這話還真說著了,他們結婚後不久,隨著女兒的降生,英老板覺得錢不夠花了。他給別人打工時就發現做企業不是難事,憑他的聰明才智應該有所作為。
於是,他處處留心企業的方方麵麵,為自己日後創業積累經驗。
一年後他主動辭職,從老父親那兒借來10萬塊錢,東拚西湊開了家小工廠,當起了小老板。
由於他苦心經營,買賣越做越大,不到3年的時間就由原來的小規模納稅人變成了一般納稅人,不但連本帶利還了外債,還犒勞自己一輛小汽車。
冬天來了,英老板的心也有點涼,因為他越來越感到財務知識的缺乏開始老板學財務第一章 認識自己讓他的經商水準降低。
昨天晚上,跟商界的朋友在一起吃飯。一位大哥說,這個月的會計報表太難看了!
他第一次聽說報表有好看、難看之說,他根本就沒見過報表,更不知道它們的長相。
今天一大早,他讓王會計給他報了一份會計報表。王會計還真麻利,中午就交差了。
他捧著這份報表,認識漢字,也認識數字,就是不知其意。“存貨”是什麼?存貨?存貨?嗨,再念叨一會兒我都成“蠢貨”了。
下午上班的時候,他硬著頭皮把王會計叫了進來。
他指著報表上的“存貨”,問:“這是什麼?"
王會計說:“這裏包括庫存商品、原材料、低值易耗品什麼的。"
英老板一聽,這些不都是廠子裏存的貨物嗎?
他又指著“未分配利潤”問,利潤不都是我的嗎,為什麼要分配?分給誰?
王會計解釋,這是企業的利潤,投資者就你一個人,當然都是你的。到年底你想把利潤拿走,就分給你唄。
英老板不解: “這企業不都是我的嗎?"
王會計讓他問蒙了,說: “如果投資人多,就要按比例分配了。"
英老板礙於麵子,就裝作聽懂了吧,其他的再沒問。
其實,英老板對於財務知識的缺乏早有知覺。
廠子剛建立的時候,全靠他自己忙活,半個月後才聘來一名小會計。沒過幾天,稅務局的人來查賬,以賬務混亂為名對稅金實行核定征收,氣得他幹脆把那個會計辭了,找個兼職會計。自從轉為一般納稅人,才請來現在的專職會計,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因此他對會計不是很了解,對財務知識也不掌握。但他明白,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必須懂財務!
記得有一次,也是剛轉為一般納稅人不久,他搞不清什麼進項稅、銷項稅的。有一次他出去聯係貨物,竟然從小規模納稅人那裏拿回來一張增值稅普通發票。回來後,王會計告訴他,這樣會多交稅的。他恍然大悟,老板不光要懂財務,還要懂稅務。
英老板越發覺得學習財務知識的緊迫性,不能再等了。
晚上回到家裏,他跟太太商量: “孩子也大了,你找個會計班學學吧。"
小栗不願意: “我哪兒有時間,你自己去學唄。"
“我更沒時間!"
“那你跟王會計學,近水樓台。"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意思跟王會計說了,誰知道王會計一臉的為難,說自己隻能操作,不會講解。
英老板也知道好會計不一定是好老師。算了,不難為她了,自己到網上找找相關內容,看能不能汲取點營養。
他打開常去的財經社區,發現頭條--小企業老板應該懂的財務知識。他點進去,帖子的名稱是《老板學財務》,翻到裏邊,發現他需要的知識這裏都有,而且還出書了。那還猶豫什麼,買本書拿回家看。
他在網上書店訂了一本,幾天後書就送到了。
他翻開書的第一頁,開篇就有一道測驗題,他饒有興趣地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