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關於筆者

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羅慧,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副教授,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及設計實踐工作。“學院派”早已不是“紙上談兵”的老教授形象,如今的教授,除了“能講”還必須“能幹”——我必須保證我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以確保我的學生在畢業後踏入工作崗位時能夠迅速跟上節奏。

在多年的教學和實踐中,我非常了解大家的需求,無論是我的學生,或者是項目客戶,以及實際崗位上的網頁設計師。

關於創作背景

我們打開網站(或者APP),最先對視覺產生影響的就是界麵的色彩,然後才是結構、布局以及一些細節,所以在互聯網產品的視覺設計中,如果界麵配色失敗,那就不用談其他工作了。

如前所述,我在教學中,不,更多的是在實踐中經常遇到設計師對界麵配色一頭霧水的狀況。的確,設計這個東西,見仁見智,尤其是色彩,再沒有藝術眼光的人也會對顏色有所偏好,那如何才能叫做:設計一個配色“合格”的產品呢?

記住,絕大部分的互聯網產品都是需要滿足“用戶(最終瀏覽者)”的審美的,即使是個人網站,所以我們要拋棄一些我們的個人喜好,一切站在用戶的角度(當然,在中國的現狀是:如果“客戶”並不了解“用戶”的需求,而設計師又無法說服“客戶”,那退而求其次,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原因一,大部分情況下“客戶”要比設計師更加了解“用戶”;原因二,“客戶”通過了,你就有錢拿了……)來審視拿到的項目。

我舉個來自實踐中的案例。拿起這本書的讀者,通常或多或少都麵臨過這樣的困惑:

接手的某企業廣告網站改版時被要求重新進行色彩設計,為什麼呢?是實際用戶不滿意?是客戶不滿意?還是自己公司老大不滿意?在搞清楚問題根源前,如果你想“先做幾個方案試試,說不定哪個就中了”,我隻能遺憾地告訴你這肯定是又一次被按下“無休止加班改稿痛苦模式”的啟動鍵。

好吧,那我們先搞個用戶測試。用戶說這個(顏色)好像感覺不大舒服。那麼這個感覺具體是什麼?想把這個感覺量化,怎麼引導?

再聽聽同事和客戶的意見吧,同組的人和客戶都說“這個標題顏色太不明顯”,背後是什麼含意?修改方向在哪裏?

現實情況是:不是設計師偷懶,可項目周期這麼短,如果沒有時間做色彩的用戶調研,如何快速地從競品研究和品類共性中找到色彩搭配的便捷路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