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暑期,為推進國際合作,我率學校代表團訪問英國的七所優秀大學,最後一站是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艾真·斯密校長設晚宴招待我們,我在席間提出了在北京合辦一所國際學院的倡議,他想了想,說了一句“對瑪麗女王學院有什麼好處”?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問我。
我於是反問了一句:“我們當大學校長,追求什麼?不就是在我們的任期之內,能簽發成千上萬個學位證書,往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壯大大學的校友隊伍嗎?如果這一批批畢業生中,又有不少優秀的人物,因此使我們的大學更加得到世人的讚譽,那就更加是學校的光榮了。”
2003年,與艾真·斯密校長簽約
對於北郵學生的素質,瑪麗女王學院是了解的。2001年,我們有9名普通畢業生,前往瑪麗女王學院攻讀碩士,一年以後有7名獲優秀碩士畢業生稱號,而他們學校優秀生控製比例隻有10%。我於是又說:“如果我們共同培養這些優秀的學生,融合兩校辦學長處,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他們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一定會為我們兩所大學增光。”
我們就是在那天晚上達成了合作辦學的共識:
第一,我們的國際學院要為國際化、全球化的人力資源市場培養人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跨國公司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論是外國到中國來創辦的,還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企業,都需要它的員工,特別是管理和技術骨幹既熟悉中文,又熟悉英文;既尊重東方文化,又尊重西方文化;既了解中國國情,又了解國際法則。國際學院的人才培養,除了傳統的專業知識技能外,就是要更加重視、更加努力地去達到上述這樣一種目標。
第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極大地改善了一部分中國家庭的經濟狀況,即使這一部分人群隻占中國人口的5%、10%,那也相當於整個英國的人口了。這些家庭中有一部分子女,他們完全有能力考取北郵,同時又願意接受中英優質教育資源融合於一起的更高質量的教育,因此,我們相信,這樣的國際學院,不乏生源。
第三,與赴英留學相比,國際學院就讀的學生家庭需要支出的費用僅僅是其五分之一。赴英留學本科教育大約需花100萬人民幣,在國際學院4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大約是20萬人民幣。我們相信,這樣的國際學院會受到一部分改善了經濟狀況的工薪階層家庭的歡迎。
幾個月後,中英雙方有了一份合作辦學協議;又過了幾個月,到2004年9月,我們國際學院的第一屆兩個專業就正式開班了。國際學院從申請到創辦,從招生到培養,一直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關懷和支持,也受到英國多方麵的關注。英國駐華大使、英國文化委員會官員、iee主席、英國電信聯盟主席等都到學院訪問視察過,bbc節目和網站上也都有過報道和記載。今天教育部又組織全國的專家來檢查和指導工作,更體現了對我們這一項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重視和關心,我們一定要把國際學院辦得更好,不辜負國家的期望,讓社會和家長放心。
謝謝各位專家。
為了一篇篇優秀的博士論文
實際上,一個大學,博士論文水平就代表了它的科學研究水平。甚至於,一個國家知識創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博士論文水平來反映的。
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
如果要將大學分類:研究型、教學型,那麼,博士研究生的數量應當是區分它們的一項主要指標;如果要評論研究型大學的優秀與否,那麼,博士論文的水平應當是重要的依據。
實際上,一個大學,博士論文水平就代表了它的科學研究水平。甚至於,還可以擴大開來說,一個國家知識創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博士論文水平來反映的。在一些研究生教育相對先進的發達國家,對博士論文在社會科技進步和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視的,有的將每一份博士論文都交由出版社按學術專著出版發行,使社會得以共享博士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的是用硬皮燙金精裝以後存放在國家的、城市的、大學的圖書館內,供社會各界查閱索引。中國從1999年起每年評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這也體現了國家對博士論文的高度重視。
北郵培養博士的曆史才20年,當年第一批指導博士生的教授有三位:葉培大先生、周烔盤先生和(已故)蔡長年先生。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擁有博士生導師和他們領導的研究組89個,今年我們招收的博士生一共是2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