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往事》第一章:潛蹤小興安嶺(1 / 2)

第一章:潛蹤小興安嶺

清太祖**哈赤最早憑他父親塔克世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相繼征服了周圍眾多散亂、雜處的的滿族部落,建立了最初的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陸續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弱小的部落聯盟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哈赤將自己最初建立的黑旗部曲交給兄弟舒爾哈齊統領,自己又重新組建起一旗人馬(黃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落,哈達部的人口眾多,部落實力不俗,原來兩旗之中無法容納這樣的大隊新生力量,所以**哈赤隨勢應變。再次組建了第三旗旗部(白旗),白旗旗主最初是由**哈赤的長子褚英統率,後來由於舒爾哈齊想要自立山頭,威脅到**哈赤的宗主地位,舒爾哈齊的部屬被**哈赤以平叛的名義消滅,舒爾哈齊本人被囚禁致死。褚英因廣有戰功,加之生性殘暴、心胸狹隘,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裏,引起了**哈赤的“開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以及一些兄弟們的極端不滿,於是這些人輪番在**哈赤麵前狀告褚英的種種是非,**哈赤經過調查也發現了褚英存在的許多問題,於是暫時解除了他的兵權,以觀後效。可是褚英不思改過,而且將不滿的情緒溢於言表,鑒於他的不知悔改,後來終於被**哈赤軟禁,在**哈赤攜眾皇子、大臣出征之際,褚英焚香詛咒向**哈赤告狀的五大臣和眾位兄弟,並揚言等掌權後一定要處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宮中的大內密探再一次向**哈赤告發,在公元一六一五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褚英在被圈禁兩年後,終於被**哈赤下決心處死,施行絞刑時,這位猛將年僅三十六歲。至此以後白旗本部被一分為三:正藍旗旗主由**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正白旗旗主是**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旗主是褚英的長子杜度。出於相同的考慮,黑旗本部也被一分為三:正紅旗旗主由**哈赤的次子代善執掌,鑲紅旗旗主由代善的長子嶽托統率,鑲藍旗旗主由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統領。阿敏因戰功卓著,天命元年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被並封為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阿敏以齒序被稱為二貝勒。後因自恃軍功,桀驁不馴,屢屢不遵上命,恣意妄為,燒殺搶掠,被皇太極削爵囚禁,不久病卒。阿敏死後鑲藍旗旗主由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擔任,**哈赤把自己統帥的黃旗也一分為二:正黃旗和鑲黃旗,起初**哈赤親統兩黃旗,晚年將兩黃旗的大部分統領之權分授給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其餘由自己統帥作為親軍拱衛左右,鑒於兒子眾多,為了防止出現一家獨大、尾大不掉的情況,他明確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部留給多鐸統率,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所以多爾袞一直認為自己才是皇帝的正統繼承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在整個八旗的軍事力量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沒有一個其它兄弟的實力足以和他們相抗衡。所以這種溺愛不可避免的埋下了禍端,它也使其它兄弟(**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為了自保轉而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九歲,一個八歲。**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把鑲白旗留給多爾袞掌管。**哈赤剛死,一眾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年幼無力對抗那些年長的兄長,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失敗,母親烏拉納喇氏阿巴亥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統領的十五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占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旗和鑲黃旗,這時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由於實力最弱,所以皇太極還不能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這些手握兵權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他們為自己所用,因為這三兄弟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實力最為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當時隻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後來皇太極先後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吞並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采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十四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正白旗和鑲白旗當時的實力在八旗裏分列第二和第一位,皇太極死時,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一百一十七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擁有九十八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嶽托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九十六個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勢力。鑲藍旗的轄區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烏蘭查布盟東部,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屬於下五旗序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統領。清末時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佐領的兵力,兵丁二萬七千名,總人口約十三萬五千人的規模。我爺爺年輕時候相貌堂堂,英氣逼人,又憑一身好武藝積累軍功做到馬軍佐領(章京)的職位。娶了一位從小青梅竹馬的女子,二人夫妻恩愛。二年後生下了我的父親。在我爺爺一次隨軍征戰期間,旗主的兒子看上了我奶奶,強把我奶奶搶入府中欲行非禮,我奶奶性情剛烈,誓死不從,用剪刀自盡。等到我爺爺征戰歸來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怒殺旗主兒子為我奶奶報了仇。背著當時隻有二歲多的父親逃離了旗部。輾轉避禍,躲避追殺逃到了小興安嶺。從此就在小興安嶺下的的靠山屯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我爺爺後來娶了一個蒙古族的女子成了家,平常時間就以上山打獵謀生,用打回來的獵物和毛皮與周圍的鄉親換些日常家中用品。我爺爺把自己的一身武藝傳給我父親,父親娶妻生子以後又把家傳的一身捕獵本事傳授給我,我們穆家三代就這樣世代居住在這小興安嶺腳下,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獵戶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