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三章 不拘(1 / 2)

馬周的同窗自然也是清河郡人,其人姓賈名衡,字晉書,說起來家世也是不差,自稱乃是三國賈詡之後,祖上曾經也去過清河崔氏女。

隻是如今清河崔氏的繁華景象已成故紙舊事,而他賈氏也早就人丁單薄無甚所出,也才混到如今跟馬周做了同窗。

但也說馬周聽得賈衡細說考試流程,在得知竟是如此簡化之後,自然是被驚得目瞪口呆,隱隱覺得這等科舉難說是等同兒戲一般,卻不想賈衡卻道這才是新朝氣象,直言笑道:“某且來問賓王,以兄之學識,便是今日讓兄去考童生試,兄可敢去?”

馬周聞言頓時就想翻個白眼,他雖然至今也無新朝的功名,但在前朝他怎麼說也曾經是清河的孝廉,若非是楊隋板蕩,楊廣荒廢朝政,他早就該有出仕的機會。

如今問他敢不敢去考童生,豈非是蔑視他的智商,頓時便自答道:“某已報了名,會試便在後日。”

哪知賈衡聽了卻是笑道:“非也!非也!某是問賓王兄,既然賓王兄有會考之把握,今日考與明日考又有何區別?明日考與後日考,區別又何在?”

馬周聽了迷迷糊糊倒也明白賈衡的意思,但腦子偏偏轉不過彎來,反問:“科舉之事,國之大計也!豈能如同兒戲一般?”

這話說來,頓時引得周圍同窗都是哈哈大笑起來,更有甚者還擊掌大笑道:“如何,某一早便說賓王兄定要與某等論辯科舉之事,某所料不差吧?”

賈衡跟著眾人笑過之後,便也正色與馬周道:“賓王兄,你道新朝科舉如兒戲,卻比起楊隋科舉又如何?”

這隋朝選拔官吏的方式,倒也是由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稱之為“開科取士”,即所謂唯才是舉不計出身。

而自582年開始,隋文帝先是下詔命朝臣推舉賢良,五年後又下令罷州郡薦舉,命各州每年貢舉三人進行考試,得高第者為秀才。

而至隋朝滅亡,朝廷大約舉行了四五次考試,期間也行“孝廉”製度,命州郡地方長官推舉,然後進行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製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舍四個顯著的特點。

但有所不同的是,進士由州郡推薦後,再由朝廷進行策試,以策試的成績作為錄取的標準。而孝廉則以德行為重,但考試成績不作為標準,至於秀才考試要求比進士尤為嚴格,所以應舉者極少。

此外,隋朝科舉屬於初始階段,不但考試沒有定期,且考試辦法也不完備,甚至考試題目也由著考官的想法隨意放飛自我,毫無規矩可言。

如今既是辯論,聽著賈衡拿楊隋來對比,馬周頓時就無言以對了,你說新朝交錢就能考,想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考顯得有些兒戲,那楊隋這邊要看世家、看關係、看出身,乃至於看財力的科舉製度,比起兒戲又如何呢?

頓時馬周被問得啞口無言,他畢竟是知道凡事隻怕比爛,因為這世間的事本沒有最爛隻有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