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地域內,按照一定人口的生活標準,環境所能容納最大的人口數量。一定區域內的人口容量是由生態係統和經濟係統共同承擔的。在某一封閉環境裏,養育一定人口的自然基礎是生態係統,即人類賴以生存的有機環境和無機環境,作為人類生存條件的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口的容量。在同一環境裏,人口容量是可變的,決定人口容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使環境支持人口容量能力提高。但是,經濟係統運轉的強化,必須以維持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為前提,否則將導致生態係統的長期失調,造成人口容量的下降。
人為環境
隨著地球的演化,大約在200萬~300萬年以前出現了人類。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原本的地球自然界作為人類的環境,便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在與人類的相互作用中發生變化與分異。現今,人類的環境大體可以區分為基本上仍是自然的環境,簡稱自然環境;經過人為深加工的環境,簡稱人為環境。
人口“崩潰”
生物學家們發現,如果各種動物和人類不受任何限製地增長,當增長到了某個固定值時,就不再按指數增長了,並且常常會發生“崩潰”現象,即突然大幅度下跌。如美國阿拉斯加沿岸有個小島,1944年運入29隻馴鹿。由於島上食物豐盛,又無天敵,所以到1963年就猛增到6000隻。然而由於過度放牧的結果,使草原在幾年內突然荒蕪枯竭,水草和馴鹿大批死亡,1966年竟僅存42隻馴鹿了。像這種動物界常有的“崩潰”現象,一些人口學家認為人類社會也很可能發生,他們甚至認為,在公元2050年左右會發生“人口崩潰”。原因是嚴重饑荒,極度汙染,社會動亂,傳染病和慢性病引起的高死亡率,保衛和攫取資源的戰爭,極低的出生率和其他因素。
人口爆炸
大約在1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誕生。數千年前,出現了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等文明古國。380年前,伽利略提出地圓學說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思想,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進行環球旅行,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向世界各地發展自己的殖民地。大約200年前,產業革命爆發,人類發明了各種機器,誕生了工業。正是由這一時期開始,人口數量劇增。距今400多年前的日本江戶幕府建立初期,世界人口大約為4億左右,而1990年約為52億人,預計2050年將達到100億。尤其是亞洲、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人口急劇增多。此外,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但工業的發展使資源、能源、食品等的消費量不斷增加。地球上從生物誕生到人類出現,可以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但是,人類的發展使地球承受重負,資源、能源等正在不斷被消耗掉。
人類麵臨五大環境問題
海洋: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加劇,近海水域汙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於過量捕撈和海洋汙染,世界漁場產量全麵下降。
淡水:淡水資源占全世界水體總量的1%弱,且其中絕大部分冰封在南極等地的永久冰蓋中,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條國際河流,對這些河流中水資源的利用、水質的防護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
濕地:以前人們對濕地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如美國人就有“濕地是浪費的大地”一說。實際上濕地是地球生物物種的寶庫,世界上將近70%的生物都在濕地環境中孕育、生存。保護濕地不僅是環保的要求,而且對抗旱澇也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樣性:全世界的生物種類迅速衰減,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1973年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旨在通過控製國際貿易來製止對野生生物的濫捕濫殺。
能源:能源是我們麵臨的最大環境挑戰。現在人類所依賴的化石能源不僅造成了地球升溫等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且這種社會經濟運行本身也難以為繼。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化石燃料將消耗殆盡。因此,改變能源結構,尋找新能源已成為全人類必須麵對的首要環境課題。
人類的“第四環境”
第四環境是1981年在羅馬舉行的國際宇航聯合會上提出的新概念。第一、二、三環境指的是陸地、海洋和大氣。第四環境則指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地球鄰近天體。
第四環境目前最主要的作用是把外部空間作為一個製高點,用於觀測地球和其他天體以及通訊等。進一步的應用包括製備特殊材料,建立宇宙太陽能係統。未來的應用項目是建立空間工廠,在月球或其他行星上開采原料,處理某些不能在地球上保存的物質等。
但人類在第四環境中開展活動,諸如星際航行、空間利用、資源開發和監測環境,也會對地球環境產生影響。因此,為了保護和保證正常的空間活動,應該把第四環境作為全球環境保護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類與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這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兩個方麵,缺少一個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