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日本的太空平台

1995年3月18日,隨著H-2火箭的第3次成功發射,日本潛心研究多年的“空間飛行平台”開始遨遊太空。

該空間站主體呈八棱柱形,直徑約446米,高28米,發射時重4噸,回收時重32噸,2個太陽能帆板長度均為96米,輸出功率可達3千瓦。整個平台采用模塊化設計,共分8個艙,其中2個艙裝載電池和計算機,其餘均搭載實驗設備,有效載荷占12噸以上。

它運行在500千米高的軌道上,主要用於從事天文、大氣物理觀測,包括紅外、光學、β射線和γ射線等多種手段觀測及小型材料和生命科學實驗。它在太空運行幾個月後,降低軌道至315千米高度準備與航天飛機會合。平台上還搭載了一台小型紅外望遠鏡。該望遠鏡口徑為15厘米,鏡內載有4套紅外觀測儀器,可覆蓋1~1 000微米的紅外波段,這些儀器均浸在-271℃的液氦中,以確保它們能測得宇宙深處的微弱紅外線,為揭開宇宙起源等奧秘提供線索。

另外,平台上還有一項二維太陽電池陣展開實驗,該陣呈六邊形,邊長64米,由可自動伸展的桁架支撐。此實驗是為了開發高效、高可靠性、可展開式大型太陽電池板。

在太空平台上搭載的還有一項采用肼燃料的等離子推進器實驗,該推進器重63千克,燃料1千克,比衝為1 000秒。這種推進器將用於星際飛行的航天器。該飛行平台是日本第一個小型多用途空間平台,由日本太空開發總署、國際貿易工業部和宇宙科學研究所共同研製,研製工作從1987年開始,經費達418億日元。它的成功入軌標誌著日本開始空間站工作。

日本KSS-2B艦載直升機

該機1984年開始裝備部隊,用於反潛。旋翼直徑189米,機身長219米、高523米(折疊後長144米、寬498米、高493米),機組人員4名,最大起飛重量93噸,最大速度267千米/小時,實用升限3 720米,航程1 166千米。艦載直升機不像固定翼飛機那樣需要起降跑道,除了可用於航空母艦外,也可以搭載於各種軍艦上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因此,艦載直升機在未來戰爭中,必將具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造天體

在宇宙空間基本上按照天體力學規律運行的各種人造物體,均稱為人造天體。天文學中將宇宙間的各種星體統稱為天體,並將天體分為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兩類。人造天體包括航天器和空間垃圾。空間垃圾包括廢棄的航天器、運載火箭末級殘體和碎片等。

“人造地球衛星”1號工程

前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是一項複雜的工程。

“人造地球衛星”1號工程主要包括4個方麵:研製運載火箭;建設發射場;研製衛星本體和衛星攜帶的科學探測儀器;建立地麵觀測網。

發射場選在鹹海附近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進行了相應的改建,前蘇聯科學院確定衛星的科學探測項目,並組織研製各種探測儀器,衛星的主要探測項目包括測量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氣密度、壓力、磁場、紫外線和X射線等數據。衛星還攜帶試驗動物,用以考察動物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

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麵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麵。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麵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人工智能無人機

為使無人機真正成為“空中士兵”,國外正在積極發展人工智能無人機。如英國塞肯公司的“塞肯”觀察與攻擊自動飛行器,可在空中監視目標的同時自動判斷目標的軍事價值。當它認為目標值得攻擊時,就自動調整飛行狀態,精確地向目標發起俯衝攻擊。

人造衛星的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造衛星的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它是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一般來說,人造衛星可按運行軌道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7大類。但是人們習慣上更多是按用途劃分為科學、技術試驗和應用衛星3個大類。應用類衛星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和軍事需要,在人造衛星中種類最繁雜,發射量也高居榜首。按用途的性質,應用衛星也可分為3個大類:信號中繼——用於電話、電報、廣播、電視及數據傳輸的廣播通信衛星;對地觀測——用於氣象觀測、資源勘探和軍事偵察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用於導航、定位和測量的導航及大地測量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