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士師秉政的年代,以色列國中遭遇饑荒。人民流離失所,無法生活。猶大伯利恒城有一個名叫以利米勒的人,帶著他的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兒子逃荒到了摩押。他們在摩押地居住下來,以利米勒的兩個兒子娶了兩個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一家人生活雖然貧窮,但很快樂。後來,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留下婆媳三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
過了十年,拿俄米聽說本國的饑荒已經結束,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就想重返家鄉。拿俄米想到兩個兒媳都是本地人,如果背井離鄉跟從自己,一定更為艱苦,就勸她們各回自己的娘家去。二人不肯,表示要同她一道回她的本國去。拿俄米說:“你們還是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使我還有指望,今夜就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嫁給他們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根據以色列的律法,女人死了丈夫而未生子的,必須轉嫁給丈夫的兄弟;若沒有兄弟,宗族中的至親必須娶她為妻,為死去的人生子,所以拿俄米勸說兩個兒媳時才說這一番話。
兩個兒媳聽了婆婆的一番勸說,便放聲大哭。俄珥巴與婆婆告別,回自己的娘家去,可是路得卻舍不得婆婆,堅持要跟她回國。拿俄米再三勸說,路得就是不聽,說:“不要催我回去。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我。”拿俄米見路得決心已定,就不再勸說她了。
二人來到伯利恒,正值割大麥的時節,路得就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拿俄米答應了。於是路得來到田間,跟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她所去的那塊田地,是一個名叫波阿斯的大財主的田地。波阿斯是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戚。
一天,波阿斯來到麥地,看見有個女子在自己的地裏拾麥穗,就問監管收割的仆人說:“那是誰家的女子?”仆人回答說:“那是拿俄米的兒媳路得,她的丈夫死了,就拾穗糊口。從早晨到現在,她就一直在這裏,不停地撿,很少停歇。”波阿斯憐憫路得,走到她麵前說:“從今以後,你不用再到別人的田裏拾麥穗,你可以同我的使女們在一起,我仆人在哪塊田裏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你若渴了,可以隨意喝我的仆人打來的水。”路得俯伏叩拜,說:“我是個外邦人,為何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波阿斯回答說:“你為你婆婆所做的一切,我早已聽說了。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非常感激,就說:“我主啊,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卻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又招呼路得,分給她餅吃。等路得起來再去拾麥穗時,波阿斯吩咐仆人,要讓路得隨意拾取,不可羞辱,甚至要從收割好的麥捆中抽出一些來,故意留在地上,讓她去拾取。因此,到了晚上,路得所拾的麥子足足有一伊法。她回到家裏,拿俄米問她說:“你今日在哪裏拾取麥穗,在哪裏作工呢?願那顧恤你的人得福。”路得便把白日的遭遇原原本本地說給她聽,拿俄米告訴路得說,波阿斯原是本族的一個至近的親屬。路得又告訴拿俄米,波阿斯讓她天天上他的麥田去拾麥穗,直到大麥收割完為止。拿俄米想了很久,對路得說:“女兒啊,你跟著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見你在別人的田間,這才為好。”於是路得就常與波阿斯的使女一起拾麥穗。
到麥子收割完的時候,拿俄米看到波阿斯對路得的態度始終沒變,就對路得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嗎?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下到場上,卻不要使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睡下的時候,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子,躺臥在那裏。然後,他自會告訴你所當做的事。”路得照著婆婆的話做了。
到了夜半,波阿斯從夢中驚醒,突然聞到一股好聞的香氣,他一轉身,發現有個女子躺在自己的腳下,不由得甚為驚訝,就問:“你是誰?”路得嬌怯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波阿斯聽路得這麼說非常歡喜,因為他對賢惠美麗的路得早有好感。但他強按捺住心中的喜悅,對路得說:“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將來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現在你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隻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裏住宿,明早我去找他,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那就讓他來娶你;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
路得在他腳下躺到天快亮,趁著天色朦朧離開了麥場,沒有人知道她來過。波阿斯讓她打開所披的外衣,裝了六簸箕大麥,用外衣包了扛回去。路得見到婆婆,婆婆問道:“女兒啊,怎麼樣了?”路得就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又說:“那人給了我六簸箕大麥,說是不可空手回去見婆婆。”拿俄米聽了,心中暗自高興,說:“女兒啊,你隻管安坐等候,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此事必不罷休。”
波阿斯到了城門,坐在那裏,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位至近的親屬從那兒經過。波阿斯當即叫住他,讓他坐下。又從本城叫來了十個長老,也請他們都坐在那裏。然後波阿斯對那人說:“從摩押地回來的拿俄米,現在要賣我們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當贖那塊地的人首先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沒有別人了。你可以在這裏當著眾人的麵,以及我本國的長老的麵,說明你是否肯贖這塊地。若你肯贖,那你從拿俄米手中買這塊地的時候,也當娶死者的妻子摩押女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那人說:“要是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那摩押女對於我的產業有礙。你可以贖我所當贖的。”
根據那時的風俗,以色列人中要定奪什麼事,或做成什麼交易,一方就把自己的鞋脫下來,交給對方,以此作為憑據。於是那人把鞋脫下來,給了波阿斯,說:“你自己買吧!”波阿斯非常高興,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他兒子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她的兒媳摩押女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眾民和眾長老都說:“我們作見證。願耶和華使進你家的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結、利亞二人一樣,為你生養眾多的子女。又願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聲。願耶和華從這少年女子賜你後裔,使你的家興旺。”
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又將拿俄米接到家中奉養。路得不久生下一子,取名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親,而耶西又是大衛的父親。大衛是以色列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路得以一個外邦女子的身份,特別是作為以色列人仇敵的摩押人,獲此尊榮,實在是一件奇異的事情。
在漫長的歲月裏,猶太人中還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波斯王後。她叫作以斯帖,是猶太人的女兒。
波斯王亞哈隨魯三年,王在書珊城的王宮裏大擺筵席,宴請波斯和瑪代的權貴。王後瓦實提也在宮內為婦女設擺筵席。席間亞哈隨魯王心中歡暢,得意之餘,便命太監到內宮去請王後瓦實提,要她頭戴王後的冠冕,打扮得齊齊整整,來殿前與王相見,好在各等臣民麵前一展她美麗的容顏。王後瓦實提認為這有失尊嚴,便違抗王命,不肯出來。亞哈隨魯王覺得在群臣麵前丟了麵子,又因飲酒已多,便怒火中燒,決意懲罰她。
怒氣衝衝的亞哈隨魯問臣仆們說:“王後瓦實提不遵王命,照例應當怎樣辦理呢?”其中一人回答說:“王後此舉不但得罪王,並且有害於王所統轄的各省臣民;因為這事必傳到婦人的耳中,說王奈何不了王後,她們就會學著藐視自己的丈夫。今日波斯和瑪代的眾夫人聽見此事,以後也必向王的大臣照樣行,從此必大開藐視和忿怒之端。請降王旨奪去瓦實提的王後之位,將此位分賜給比她更好的人。這樣,全國上下所有的婦人就再也不敢不尊敬自己的丈夫,無論他是貴是賤。”眾臣附和,亞哈隨魯王盛怒之中不暇思索,便降下旨意,用各省的文字和各族的方言發出詔書,要通國的人都遵行這條律例。
不久以後,亞哈隨魯王的怒氣止息了,就又想念起王後瓦實提的美貌,不禁心中煩悶。於是王的侍臣就建議王在全國進行選美,把各省美貌的處女都招聚到書珊城,由太監希該負責調教她們,然後王可以從中挑選一個最喜愛的女子,立她為王後。亞哈隨魯王讚成此議,便下詔選美。
書珊城裏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擄到此地的。末底改有一個養女,名叫以斯帖,因她父母雙亡,從小由末底改撫養長大,末底改視如親生。此女美貌非凡,而且溫柔賢德,才華出眾。亞哈隨魯王選美的詔書一下,以斯帖便被送入王宮。太監希該十分器重以斯帖,特別恩待她,給她需用的一切用品,又派七個宮女服侍她,讓她住上好的房屋。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任何人,因為末底改再三囑咐她不可讓人知道她的出身。
眾女子照例先潔淨身體十二個月,六個月用沒藥油,六個月用香料和潔身之物。日期滿了,便挨次進去見亞哈隨魯王。她們晚上進去見王,次日回到女院,交給掌管妃嬪的太監沙甲,除非王喜愛,再提名召見,此後就沒有機會再見王一麵了。亞哈隨魯王第七年十月,以斯帖被引入宮見王。王一見以斯帖,就被她驚人的美麗所吸引,愛她甚於其他眾女。於是王就把王後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後。亞哈隨魯王大擺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稅,並大頒賞賜。以斯帖在王麵前大受寵愛,但她仍謹守著本底改的囑咐,未曾向王透露自己的籍貫宗族。
有一日,末底改坐在朝門前,無意中聽見兩個守門的太監在密謀害死亞哈隨魯王。末底改立即將此事告訴王後以斯帖,以斯帖又轉告亞哈隨魯王。王下令追查此事,查明二人的陰謀屬實,就把二人殺了,將他們的頭掛在木頭上,並將此事寫進王國的曆史中。末底改雖然立此大功,亞哈隨魯卻沒有賞賜他。
亞哈隨魯王寵信亞甲族人哈曼,使他的爵位超過與他同事的一切臣宰。哈曼權傾一時,在朝門的一切臣仆都必須向他下拜。唯有末底改不肯,朝臣們天天勸說他,他依然故我。哈曼心中惱恨,他費盡心機終於查出末底改是一個猶大人,就決定滅絕王國中的一切猶大人,方消心頭之恨。
哈曼求見亞哈隨魯王,對他說:“猶大人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王若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於是王從自己的手上摘下戒指,交給哈曼,並說:“這銀子你自己留著吧,你可以隨意處置猶大民眾。”哈曼得旨,連忙召來書記,以亞哈隨魯王的名義寫下一封詔書,傳給各省的省長,命令各省盡數殺戮猶大人,不論老少男女,要在十二月十三日這一天,全部剪除。這詔書是用王的戒指蓋的印,接到詔書的人沒有敢不執行的。
末底改知道這事的前前後後,他撕裂衣服,穿上麻衣,頭蒙灰塵,在城中行走,哀號哭泣。王後以斯帖的宮女和太監把這事告訴她,她就派人送衣服給未底改,要他脫下麻衣。末底改不肯換衣。
以斯帖又派一個名叫哈他革的太監去見末底改,問清了原委。末底改請求以斯帖代為向亞哈隨魯王求情。以斯帖甚為猶豫,因為王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而擅入內院見王,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以斯帖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末底改得知此情,便請人轉告以斯帖說:“你莫以為自己在王宮中得寵,就可以免遭災禍。此時即使你閉口不言,猶大人也必會經由別的途徑得到解救,隻是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後的位分,不是為今日之用呢?”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要死就死吧!”末底改於絕望中見到了希望的光亮,便立即照著以斯帖的話做了。
第三天,以斯帖穿上朝服,來到王宮的內院,對殿站立。亞哈隨魯王正坐在他的寶座上,麵對著殿門。他看見深受自己寵愛的王後以斯帖在對麵站著,就施恩於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伸手握住杖頭。王知道以斯帖不會無緣無故地違禁闖宮,就說:“王後以斯帖啊,你向我求什麼?你就是要國的一半,我也賜給你。”以斯帖說:“請王帶著哈曼今日來赴我所預備的筵席。”於是王就帶著哈曼去赴以斯帖的筵席。席中,王又問以斯帖說:“你要什麼?你求什麼?就是要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回答說:“我確有所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就請王明日再帶哈曼來赴我的筵席,到時我把所求的告訴王。”王再次應允,以斯帖感謝了王的恩賜。
這一日,哈曼心中特別得意,歡歡喜喜地從宮中出來,在朝門前遇上末底改,隻見末底改連身子都不動一動,對他毫不理睬。哈曼的滿心喜悅頓時化為惱怒。回到家中,哈曼向家裏人誇耀說:“王後以斯帖預備筵席,單請我隨同王一起去赴宴,明日王後還要請我赴席。”說完,哈曼隨即又想到末底改對他的無禮,心中又不免沮喪,便預備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明日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上麵,然後歡歡喜喜地隨王赴席。
那天晚上,亞哈隨魯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來曆史書,念給他聽。正好念到末底改告發兩個密謀殺害王的太監那一節,王猛然想起,末底改立此奇功,自己卻沒有賜他什麼。第二天一早,哈曼進宮求見王,準備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他所預備的木架上。王先問他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哈曼心想:王所喜悅尊榮的人,不是我是誰?於是就回答說:“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禦馬,都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裏的街市,在他麵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王對哈曼說:“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少。”哈曼心中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那一天,末底改身穿朝服,騎著禦馬,走遍城裏的街市,而哈曼則走在他的前頭,向圍觀的人呼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是如此待他。”末了,末底改仍回朝門坐著,哈曼悶悶不樂地走回家去。剛一到家,王的太監就來催他快去赴王後的筵席。
席上,王又問以斯帖究竟要求他什麼,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有人要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王問以斯帖:“誰膽敢這樣做?”以斯帖流著眼淚指著哈曼說:“我的仇敵就是這惡人哈曼。”王大怒,起身離席往禦園中去。哈曼驚恐萬狀,嚇得冷汗直流,急忙求以斯帖饒他一命。王從禦園回到酒席上,正撞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更是怒從中來,說:“他竟敢在宮內,在我的麵前,淩辱王後嗎?”這話剛一出口,就有人上來蒙住哈曼的臉。一個太監上前告訴王說:“哈曼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五丈高的木架,現今立在哈曼家裏。”王便說:“把哈曼掛在那木架上。”於是哈曼被掛在他自己預備下來的木架上,得了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