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人文現象
人文現象是指經過人工建設、人為設置或改造形成的現象,如岸邊的港口設施——碼頭、船塢、係船浮簡、防波堤等,海中的各種平台,航行標誌——燈塔、燈船、浮標等,人為的各種沉物——沉船、水雷、飛機殘骸,捕魚的網、柵,專門設置的港界、軍事訓練區、禁航區、行政界線——國界、省市界、領海線等,還有海洋生物養殖區。這些現象,包含有海洋地理學、海洋地質學、海洋水文學和海洋氣象學等學科的內容。
人工海峽
人工海峽是利用人力開鑿的連接海與洋的運河,稱做人工海峽。最著名的人工海峽有3個: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和聖勞倫斯河。
熱站
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是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和能量的傳遞,不斷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可行並付諸實施,充分開發和利用海洋中積蓄著的熱能,造福人類,還有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
柔軟的液體海底
產生密度躍層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決於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通常,風平浪靜時,水溫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當海上出現大風浪,海水上下混合,上層水溫逐漸均勻,而風浪影響不到的下麵水層,溫度依然在降低。這樣一來,上下水層之間的海水溫度呈現劇烈變化,從而形成了密度躍層。而在接近大陸的邊緣海域,大量江河淡水流入海中,使海水被衝淡,鹽度發生急劇變化,也會產生密度躍層。還有些躍層出現在兩個不同性質的水團接觸麵上。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海峽中就有這種密度躍層。在那裏,表層海流始終從黑海流向地中海,而下麵的海流則反其道而行,從地中海流向黑海,這兩股海流帶來的水團其溫度、鹽度均不相同,在其接觸麵容易出現密度躍層。
密度躍層不僅對水麵船隻和潛艇安全航行有影響,而且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也非常大。因為密度躍層猶如海水中隔了一層屏障,使上、下層海水之間的循環、對流受阻。當下層海水的魚類所必需的溶解氣體一旦用盡,又無法從上層水中得到相應的補充,致使魚類和其他生物窒息而死。同樣,上層水中海洋生物所需要的營養鹽也得不到下層水的供應,致使它們不易生長和繁殖。所以,有經驗的漁民有意遠離有密度躍層的海域,因為這些海域無魚可捕。當然,密度躍層也有可利用的地方,如潛艇隱蔽在躍層之下就不易被敵艦聲納發現,也可以停泊在躍層上麵,伺機向敵艦發起進攻。所以,人們又把密度躍層稱為“柔軟的液體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