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空間跳躍航行

太空橋技術不穩定而且效率低,為了找到可以替代它的新技術,科學家們嚐試對常規空間航行方法進行增強。

當亞光速引擎的功效已經發揮到其極致時,超光速航行就順理成章成為下一個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導致了空間跳躍技術技術的發展。

空間跳躍係統結合了兩大技術元素,其一是超光速加速技術,其二是橫跨空間兩點的蟲洞理論的應用。

第一元素將飛船引擎的輸出功率增強到峰值,將飛船速度從亞光速推進到光速。對短途航行來說這很有用,但是對於星係間航行效果並不理想。

第二元素相對更加危險,需要在宇宙空間的結構中打開一個裂縫。這個裂縫將宇宙中相隔遙遠卻相互關聯的兩個點連接起來,這就是“蟲洞”。使用賽伯坦的星係網格地圖作為參考,飛船上的電腦計算出可以抵達目的地的最近的相關裂縫位置,並以光速到達這個位置。然後使用空間跳躍裝置撕開一個空間裂縫,讓飛船從中通過抵達目的地。

使用受損、低效的空間跳躍裝置或者進行匆忙的航行都很可能導致不幸的結果,例如會發生難以掌控的時空跳轉。

空間天文學

空間天文學是在高層大氣和大氣外層空間區域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一門學科,空間天文學的興起是天文學發展的又一次飛躍。就觀測波段而言,空間天文學可分成許多新的分支,如紅外天文學、紫外天文學、X射線天文學等。從發射探空火箭和發送氣球算起,空間天文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空間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空間天文研究開辟了十分廣闊的前景。

空間天文學在外層空間開展的天文觀測,突破了地球大氣這個屏障,擴展了天文觀測波段,取得觀測來自外層空間的整個電磁波譜的可能性。

空間望遠鏡

人類為了擺脫厚厚的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一方麵設法選擇海拔高、觀測條件好的地方建立天文台,另一方麵設法把天文望遠鏡搬上天空。著名的“柯伊伯機載天文台”,就是在C141飛機上安裝望遠鏡,飛行高度在萬米以上,曾用於觀測天王星掩星。自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後,各國先後發射了數以百計的人造衛星及宇宙飛行器用於天文觀測。像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就拍攝了17.5萬多幅太陽圖像,還觀測了科胡特克彗星。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是目前最先進的空間望遠鏡。人們把它的誕生看成伽利略望遠鏡一樣,是天文學走向空間時代的一個裏程碑。

柯伊伯帶

黃色點環為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位於太陽係的盡頭,其名稱源於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伊伯。早在上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就預言: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係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

1992年,人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如今已有約1000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裏不等。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被排除在太陽係行星之外,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視作其伴星。不過,因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帶理論出現之前被發現的,所以傳統上仍被認為是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