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瀕臨絕境的日本帝國主義,仍然企圖進行垂死掙紮。德國投降後,日本政府聲明:歐洲戰局的急劇變化,對日本的戰爭目的不會發生絲毫影響。決定集中主要戰鬥力量,進行“本土決戰”。
7月中旬,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7月26日,會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遭到日本拒絕。為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美國於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9日正當日本召開最高級戰爭指導會議,討論停戰問題時,美國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強大殺傷力對日本當局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是促使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動150萬大軍,兵分四路,從中國東北的東部、北部、西部和朝鮮北部,同時向日本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迅速攻占長春、沈陽、哈爾濱,共擊斃日軍8萬餘人,迫使日軍59萬人繳械投降,對加速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全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實行廣泛的進攻,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鬥爭。10日、11日,朱德總司令向全國各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發布一至七號命令,命令人民軍隊分別向敵占城市及交通要道進軍,接受日軍投降,如遇敵軍抵抗,立即予以堅決消滅。
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搶占抗戰勝利果實。11日,蔣介石連續發布三道命令:一是命令日偽軍“切實維持地方治安”;二是命令人民抗日武裝“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三是命令國民政府軍“積極推進”,“勿稍鬆懈”。第二天,美國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隻能向中國國民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13日,朱德總司令致電蔣介石,明確表示:“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我們“堅決的拒絕這個命令”。
各根據地的抗日部隊,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展開了強大的反攻。冀熱遼部隊向平綏路東段、平漢路北段、津浦路北段反攻,解放了察哈爾,包圍了北平、天津、保定。晉綏部隊向同蒲路北段、平綏路西段進攻,解放了綏遠、山西的廣大國土。晉冀魯豫部隊向平漢路中段、隴海路中段進軍,收複了黃河沿岸的廣大國土。山東部隊向津浦路中段、膠濟路中段進軍,解放了山東108個縣中的100個縣。華東部隊向滬寧、滬杭甬、浙贛等路及津浦路南段、隴海路東段進攻。華南抗日遊擊縱隊向廣九、潮汕兩路進攻,也都取得了不少勝利。各路大軍從8月11日至10月10日兩個月中,經過激烈的戰鬥,共斃傷俘虜日偽軍23萬人,收複城市197座,光複國土3152萬平方華裏,解放人口18717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中、蘇、美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本政府於8月10日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但由於主戰派的反對,延遲到14日才作出最後決定。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停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裏”號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麥克阿瑟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各盟國代表也簽字,接受日本投降。這標誌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戰區的受降儀式於9月9日在南京舉行。日本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繳出佩刀,以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並簽署了投降書。至此,中國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結束。
此後,國民政府軍分別在越南河內,中國廣州、上海、北平、濟南、太原、台灣等地,接受128萬日軍投降。10月25日,中國受降官、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在台北公會堂(現更名中山堂)主持受降儀式。台灣總督兼日軍第十方麵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率部繳械投降,並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這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殖民統治的正式結束,寶島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對敵作戰125165次,殲滅日偽軍171萬多人,繳獲各種火炮1952門、各種槍支68萬多支。國民黨正麵戰場,據何應欽的報告,共進行會戰20餘次,重要戰鬥900多次,小戰鬥和遊擊戰鬥36400餘次,斃傷敵軍228萬多人。日本戰敗後,在中國戰區接受1283萬日軍投降。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民族犧牲,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共計6000億美元。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彪炳千古的曆史貢獻。中國的持久抗戰,抗擊和牽製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迫使其“北進”計劃不能付諸實施,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危險;同時也削弱了其“南進”的實力,從而減輕了英美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上的壓力。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雪洗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它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對於推動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具有深遠的影響。
中原部隊勝利突圍
國共兩黨簽定《雙十協定》後不久,蔣介石便公然毀約,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在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以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解放區,國民黨發動的全麵內戰由此爆發。
蔣介石早就把我中原解放區視為心腹之患。日本投降後,我軍雄踞中原,直接威脅著蔣軍出川的大門,阻滯國民黨軍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等各個戰場。這樣重要的戰略地位,對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戰略上極為不利。蔣介石處心積慮要拔掉這個眼中釘,以實現他全麵內戰的戰略意圖。
蔣介石仗著他的部隊軍備優良,欲置我軍於死地。蔣介石密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這場“圍殲”,定於7月1日發起總攻。從6月22日起,國民黨再次縮小對我之包圍圈;26日,又在邊緣地帶向我開炮。敵人還估計,“聚殲”不成我必突圍,並判斷我軍會向東(蘇皖邊區)突圍,因而他們將11萬餘兵力擺在東線,準備堵擊。蔣介石認為有了這一套“神機妙算”,就可以在48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軍。
中共中央在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之前,接連發出電報指示,要求中原解放軍“須求自救之道”,“團結內部,準備艱苦鬥爭”,“巧妙避開敵人打擊,分途突出包圍圈”,突圍要“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二”。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我中原軍區作了思想動員和物質準備。
6月26日晚,我中原軍開始了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和敵人的估計正好相反,我軍主力向西突圍,留部分兵力向東佯進以掩護西進主力。具體突圍方向是:李先念、鄭位三等率領的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2縱隊13旅、15旅為第一路,王震、王首道等率領的359旅和幹部旅為第二路,這兩路部隊約15000餘人向北突進,在信陽和廣水之間越過平漢鐵路,然後西進至陝南地區;王樹聲等率領的1縱隊的2旅、3旅和2縱隊的15旅為第三路,約1萬餘人,往南突進,在廣水至花園之間闖過平漢鐵路後,西進鄂西地區;皮定軍、徐子榮等率領1縱隊1旅給5000餘人,為第四路,向東突圍,以掩護向西突圍的主力。
6月29日下午,李先念等率領的第一路突圍部隊到達了平漢鐵路東側的長衝。狹長的長衝蜷伏在大別山西麓的盡頭。連錦的山巒和蔥鬱的叢林成為掩護部隊的天然屏障。李先念親自到靠鐵路不遠的仙石岩去觀察。下山後,李先念和其他同誌一起研究突圍作戰計劃,決定從柳林車站與何家店之間突破。預先派一個營攻打何家店,一個營攻打柳林車站。李先念要求幾個指揮員拿下何家店與柳林車站,掩護中原局和軍區領導機關部隊突圍。
晚上9點多鍾,掩護突圍的兩個營接近了敵人。經過1個多小時的混戰,何家店與柳林車站的敵人基本上被消滅了。可是,附近的敵人聽到槍聲,急忙從南北兩麵來增援,戰鬥更加激烈,一直進行到拂曉。由於我掩護部隊的英勇頑強,第一路突圍部隊衝過了敵人的火力封鎖,繼續前進。
7月17日,當我軍到達南化塘一帶時,國民黨號稱“天下第一軍”的胡宗南部第1軍第1師堵住了我們的去路。兩邊有敵人的重兵,後麵又有追兵,敵人企圖在南化塘一帶的山穀消滅我軍。軍區首長們研究決定,從正麵突破,殺開一條血路!
攻擊的命令下達了,我軍開始向正麵的敵人全麵發起第一次衝鋒。敵人憑著有利的地形和工事拚命頑抗,我軍沒有成功。接著,組織了第二次、第三次衝鋒,連續五六次衝鋒,也隻攻到山腰。眼看兩邊和後麵的敵人快圍過來了,情況十分緊急。李先念讓人把夏世厚找來,嚴肅地對他說:“你迅速組織你們團的隊伍,拿下玉皇山山頂敵人的主要陣地,殺開一條血路!……”夏團長向李先念行了個軍禮,說:“堅決完成任務!”然後迅速走向隊伍,部署具體的戰鬥任務。戰士們立即行動起來,每個人的腰裏都插上手榴彈,衝鋒號一響,戰士們旋風般地撲了上去,山腰裏像是刮起了大風,大家一齊配合,向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衝殺。
我軍正麵進攻的戰士們離玉皇山的山頂越來越近了,上百顆手榴彈在敵人陣地上開了花。戰士們舉著寒光閃閃的刺刀刺向敵人的胸膛。守在玉皇山山頂的敵人被我們打垮了,我軍控製了玉皇山山頂及兩旁的山頭陣地,英勇頑強地抗擊著敵人,中間形成了一條突圍的巷道。我軍機關、部隊沿著這條殺開的血路繼續前進。
7月20日,我軍大隊人馬抵達東趙川時,和敵20師打了一仗,這一仗持續了16個小時,敵人先後發起17次衝鋒,但都被我軍打垮了。此後,在梁家墳、漫川關又粉碎了敵人的堵擊。7月28日,李先念等率領的突圍部隊終於到達了陝西南部的商南,與當地的我軍會合了。此次突圍,曆時一個月零一天,行程3000餘裏。
其他各路突圍部隊也與敵人進行了頑強激烈的較量。第二路突圍部隊於8月29日到達陝甘寧邊區的屯子鎮,和我西北軍勝利會師。第三路突圍部隊的主力於8月下旬勝利到達鄂西北地區,還有一部分經過極其艱苦的考驗,後來到達陝南根據地。第四路突圍部隊於7月20日到達華中軍區所在地淮安地區,完成了掩護主力向西突進和本部東進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