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公
輔佐武王伐紂
周公姬姓,名旦,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他是周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長兄伯邑考被殷紂王烹死,次兄即武王姬發。周公自幼為人誠實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藝,因此他和武王發都深得文王的喜愛。文王之時,周族在西方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文王去世後,武王繼承父位,繼續進行滅商的事業。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周人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大會諸侯。據說,這次盟會目的在於試探商朝的虛實和諸侯的反應,結果有800諸侯參加盟會,他們都背叛了商朝。又過了兩年,周人做好了滅商的準備,於是,武王由周公以及薑太公、召公等人輔佐,載著文王的牌位,浩浩蕩蕩,進攻商紂。在一天天將亮的時候,大軍來到商都郊外的牧野,他們在這裏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而後,與商朝的軍隊展開戰鬥。由於商朝內部矛盾的激化,商紂王的軍隊“臨陣倒戈”,周朝的軍隊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打敗了商紂王的軍隊。這場戰爭隻用了一天便勝利結束。次日,周人舉行了隆重的祭社典禮,以宣布周朝的正式建立。
牧野之戰雖然推翻了商朝的統治,但殷紂王的後代以及殷人的殘餘勢力還遠沒有徹底消滅,穩固已經奪得的天下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管理殷民,武王把殷朝的首都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一個地區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另外兩個地區交給自己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管理,這樣不但可協助武庚統治殷民,又能監視武庚。另外,武王還褒封了一些先聖王的後人以及功臣等。
由於過度的勞累,武王在克殷後的第二年便生了病。一次,武王憂慮天下尚未安,結果一夜沒有睡。周公得知後,急忙趕到武王那裏。武王覺得自己已經不久於人世,便托付後事,將個人的一些想法告訴了周公。二人交談時,武王還希望與周公“兄弟相後”,意思是打算讓周公在自己去世後繼承王位。周公聽後,非常驚恐,他“哭著作揖”,沒有答應。就這樣武王的兒子誦被立為太子,由周公負責培養和教育。
武王病重時,大臣們很擔心,太公和召公打算到文王廟去敬求卜問。周公認為僅用卜問未可以感動先王。於是,周公設築三壇,周公麵北而立,祈告先王,願以自身代替武王,去侍奉先王。禱告之後,周公占卜,得了吉卦。據說,武王的病情次日便有了好轉。
但是沒過多久,武王便去世了。武王去世後,年僅13歲的成王即位,由周公以塚宰(官職名,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的身份總理百官,周公擔負起了安定天下、鞏固周朝統治的重任。
周公輔佐成王,處理政事。在立成王之後,周公又開始詔告諸侯,會見群臣,然後隆重的安葬了武王。到秋天,周公便為成王舉行了加冠禮,以示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周公所做的這些工作,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對於穩定人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平定叛亂
但是盡管周公兢兢業業輔佐成王,卻有人懷疑周公的動機不純,周公的弟弟管叔與蔡叔、霍叔等人製造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一時間,人們大都誤解了周公,連成王、召公等人也都開始懷疑他。為此,周公不得不“坦誠的向他們表明心誌”,耐心細致地去做各方麵的工作,解除人們的疑慮。周公首先耐心地說服召公和薑太公。武王去世後,召公和薑太公是當時最有威望的人,在當時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周公有必要首先對他們進行解釋,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在周公看來,如果不消除動蕩之源,局勢就會失控,這對新建的周政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於是,周公開始住在東方(“居東”),查找動亂的源頭,以待時勢之變。果然,武庚開始趁機作亂,不久,奄人。徐人及淮夷進入邶,與管叔、蔡叔一起叛亂。。
武庚的這次叛亂,參加者除了管、蔡等勢力以外,其餘基本都是東方殷人的殘餘勢力。殷商興起於東方,東方是殷遺勢力集中的地區,因而也就成了武庚叛亂力量的集中之地。周公得到成王和群臣的信任,便開始進攻殷的殘餘勢力。成王時期的這次攻殷乃是繼武王攻殷之後的第二次攻殷。這次攻殷,使武庚北竄、管叔自殺,周政權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之後,周公在殷商王畿之地建立宋、衛等國,使殷舊地徹底穩定下來。
平定殷舊地以後,周公繼續向“大東”進攻,征伐奄國。殷商時期,人們把商都東方的地區稱為“東”,而以距離商都的遠近,分別稱大東、小東。奄是商朝時期泰山之陽的一個小國,其屬地在當今山東曲阜周圍,即後來魯國立國的地區。商人起於東方,奄曾經是商朝的都城,盤庚遷殷後,奄與殷商王朝的聯係仍然十分密切,可以說,奄國是殷商勢力的根據地。因為,這時的奄地,殷殘餘勢力極其猖獗,是周初社會動蕩中的重要地區。武庚之亂中,奄正是叛亂中基本的、重要的力量,而且帶頭叛亂的也正是奄君。
周公“伐奄”時,並不是直接攻伐奄國,而是先消滅附奄的東方異族,其中包括徐夷、淮夷、薄姑等等,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奄地,結果取得徹底的勝利。
周初的局勢穩定下來,但如何控製廣大的東方地區,怎樣有效地維持統治秩序,這又成為周公等人必須慎重考慮的頭等大事。實際上,在穩定局勢的過程中,他們已經著手進行這方麵的工作。而在真正控製了東方地區後,周公他們又更加積極地推行穩定政治的措(cuò)施。這便是分封諸侯、營建都城、訂製禮儀製度。
分封製是周代政治統治的重要特征,也是適應周初政治局勢的需要,周公則是分封製度的首創者。武王時期,天下未定,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消滅殷商勢力,穩定局勢。因此,武王時的各項製度都遵照以往的來實行,分封諸侯的事沒有來得及實行。武王時期封神農、黃帝、堯、舜、禹的後裔,這類“加封”,在於收買人心,樹立自己的領袖形象,或者說,這不過隻是招徠天下諸侯的姿態而已。而周代的分封則是首先將自己親信的力量分封到各個比較重要的地區,用來協助周室統治各方,對抗外部侵擾。
周公所進行的分封是與平叛和東征同時進行的。周公主持的分封以及與周公有直接關係的分封主要有宋、衛、齊、魯、燕、晉等國。宋、衛兩國在殷商首都之內,魯、齊分別位於泰山南、北,負責鎮撫東方。魯國也像宋、衛那樣負責管理殷遺民的任務。燕、晉兩國也是如此,燕國“北迫蠻貉”,晉國“南有戎狄”。可是,這些主要的諸侯國家,在分封之時,都有各自的任務。這些大國分封之後,其周圍又隨而建立起一些附庸小國,這樣就確立了周室地方的統治秩序。周公創立的分封製度,基本妥善解決了周室對原來殷商統治下東方地區的控製問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它對周代政治體製的建立也具有促進作用。
周人本來居住西方,在控製了全國之後,為便於統治廣大的東方地區,需要周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對此,周初的政治家已經開始考慮了。還在周武王時,他們對於在洛邑興建新都就已有考慮,隻是由於周朝新建,政權還不穩定,因而當時還來不及實施。
武王的願望是在周公當政時開始變為現實的。成王五年五月,伐奄結束,國家安定下來。周公、成王從東方回來後,開始“遷都洛邑”。
周公還為周王朝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他製訂的禮樂大都被後世所承襲,成為封建時代的典章製度。禮樂從大方麵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一概稱之為禮;從小的方麵說,禮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婚諸方麵的典禮。如果按照廣義加以理解,周公製禮還應包括製訂刑法等方麵。
周公製禮作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標誌著周朝的統治完全走向了正軌,而且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功成身退
周公輔政七年後,周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此時,周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完全可以獨立地處理政務。周公擔心成王年輕氣盛,治國時難免犯錯誤,於是作了《多士》、《毋佚》以教育勸諫成王。後來,周公在恰當的時候還政給了成王。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歸政之年的歲末,成王在洛邑舉行了分封周公後代的儀式,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泰山旁邊,建立了魯國,周公也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
周公歸政成王之後依然極受尊敬,周天子經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成王十一年,年齡大約60餘歲的周公在封地去世。周公病危時,他希望自己死後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很是傷心,把周公埋葬在畢(今陝西鹹陽北),隨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為了褒揚周公之德,成王還特許魯國在祭祀周公時用周天子之禮樂。
周公的種種努力,對周王朝的穩定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對周王室,周公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周公的形象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周公也就成了曆代輔政者的楷模。同時,周公在輔國安邦的實踐活動中,還闡述了他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勤政尚賢”等思想,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周公的德業首先作為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先導,由此而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
薑子牙
薑子牙,周代齊國的始祖,薑姓,名望,字子牙。相傳他32歲時上山拜元始天尊為師學道,兼學天文、地理、兵法與武功近20年,居渭水畔,常垂釣於磻溪。後得周文王姬昌賞識,為周朝的興起出謀劃策,被尊為師尚父,拜為丞相。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後封於齊,俗稱薑太公。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名周的強國,周曆史悠久,據說他們的遠祖後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後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管理農業方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