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複國之戰
戰爭總是伴隨社會的革命,並形成新的社會格局。在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不僅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的直接原因。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國家,經曆了許多朝代的更迭,同時也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戰爭,其中小規模的戰役和戰鬥更是無法計數。這些戰役與戰鬥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夏商時期。
夏王朝自禹到少康時期逐漸穩定,並且發展了起來,但是到孔甲當王的時候,他整天荒淫無度,致使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孔甲之子履癸即桀繼位後,更是暴虐荒淫,隻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忠義的大臣不是被他所殺就是紛紛離去。
在這期間更是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戰役,有些戰役讓夏王朝從此興盛了起來,但有些戰役最終導致了夏王朝的覆滅。
夏王少康時期,少康為恢複夏後氏統治,指揮有虞氏、有鬲氏軍在中原地區與寒浞的有窮氏、有過氏軍作戰。
夏王太康時期,太康終日田獵,不理民事,國力日衰。一次,他遊獵於洛水即今河南境北,十旬不歸。東夷有窮氏部族首領後羿又稱夷羿,率領部族軍乘虛進入斟尋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奪取政權,拒絕太康回都。
太康死後,後羿立其弟仲康繼位,實際是自己執政。仲康亡後,後羿趕走仲康之子,自立為王。後羿也迷於田獵,將朝政交部屬寒浞代理。寒浞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趁後羿田獵之機,聯合後羿家臣殺死後羿,逼死其子稱王。
寒浞極欲消滅夏後氏勢力,以鏟除後患。仲康之子相逃到同姓斟灌氏即今河南清豐東南處,依靠斟灌氏和斟尋氏的力量,在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立國。寒浞有澆、殪二子,分別封於過即今山東萊州西北和戈即約在今河南中部。寒浞派澆率領有過氏軍進攻斟灌氏、斟尋氏,將其攻滅,殺死相。
相妻後緡是有仍氏即今山東濟寧東南人,逃到娘家有仍氏處生子少康。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又派兵攻打有仍氏,欲殺少康。少康逃至有虞氏即今河南虞城東北。少康在有虞氏積極準備複國,他做了有虞氏庖正,並娶有虞氏二女為妻,不斷積蓄力量。
夏朝遺臣伯靡曾在後羿手下任職,後羿死後,他逃到有鬲氏即今山東德州東南處,積聚力量,並和少康取得聯係,準備配合攻打寒浞。少康和伯靡乘寒浞頻繁用兵,內部矛盾加劇之機,終於發起複國之戰。
少康采取先除其羽翼,後擊其首的方略,先率有虞氏大軍突然攻打過地澆的有過氏軍,一舉滅澆。又命其子季杼領兵於戈地擊敗豷軍,殺死豷。
寒浞兩翼被剪,伯靡即率有鬲氏軍大舉進攻夏故都斟尋,大敗寒浞的有窮氏軍,滅寒浞。伯靡遂立少康為帝,少康回到夏初都陽翟即今河南禹州,恢複了夏後氏的統治。
長勺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君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開始衰微,隻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製能力。
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發展了起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麵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時代。
在這一時期,因為內政暴亂以及疆土掠奪的緣故,經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外地狩獵時,被連稱、管至父暗殺,之後他們公孫立無知為國君,引起齊國全國的反對。接著,幾位大夫又殺死公孫無知,宣布迎接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為君,並和魯莊公商定由魯出兵護送公子糾返國。
同時,奔往莒國的公子小白聞悉國內變亂,也在鮑叔牙和莒兵護送下急忙返國,爭奪政權。管仲聞訊後,在途中射傷小白,但被鮑叔牙機智營救,搶先趕回國都臨淄,就了侯位,即為齊桓公。
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位置被小白搶先奪去,隻好仍回魯國棲身,這使齊、魯兩國關係趨於緊張。
魯莊公卻以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國君,對齊極為仇視,便親自率大軍強送公子糾返國,進入齊邊境,齊桓公與鮑叔牙等商討對策,決定進行抵抗。雙方各以兵車三百輛投入戰鬥。齊軍一舉擊破魯國左右軍,繼而包圍魯莊公所統帥的中軍。
魯莊公把大旗改插在將領車上,自己改乘軺車,化裝突圍,才免於被俘。魯軍慘敗後,魯莊公在齊軍壓力下,竟改變初衷,殺死公子糾,把管仲押送給齊國。
不久之後,即位不久的齊桓公,因為魯國曾支持公子糾,對魯非常不滿,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魯莊公自從戰敗之後,便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這次麵對齊國進攻,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即今山東萊蕪東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製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此刻,齊軍疲憊,士氣沮喪,而魯軍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當時,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既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這才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再打的原則取勝而著稱。
這次戰役被後世稱之為“長勺之戰”。這次戰役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役。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地評價,說戰爭中魯國“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
曹劌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製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
桂陵之戰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中山國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同意了龐涓的計劃,便撥五百戰車給龐涓。龐涓率兵直奔趙國,並且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答應之後,命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即挖去膝蓋骨,欲使孫臏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來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到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複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即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圍魏救趙其實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美麗的神話,以魏國大梁的雄偉,八萬齊軍不可能給它實質性的威脅,而且趙國首都並沒有被救下來。齊軍在平陵的進攻,對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隻有一個,讓龐涓輕視齊軍。隻有這樣,龐涓才可能拋棄平時正常的行軍準則,狂妄地鑽進孫臏布置的陷阱。
孫臏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麵,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麵,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即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這場戰役使魏軍得到重創,減弱了魏國在霸權上的威望,也使齊國的威望得到了提高。
馬陵之戰
魏在桂陵之戰中被齊擊敗,又被秦奪去河西重鎮少梁即今陝西韓城西南、舊都安邑即今屬山西運城,但其實力尚未根本削弱。
周顯王二十五年,魏又召集鄒、魯、宋、衛等國赴逢澤即今河南開封南會盟,自稱為王。齊、楚、韓等國對此不滿,拒不赴會。第二年,魏命龐涓率軍伐韓。
韓求向齊求救,孫臏認為可待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有更大的把握勝魏強兵。齊威王在桂陵戰後圖謀繼續利用三晉矛盾,給魏以致命打擊,便采納孫臏的建議,暗中許諾齊將出兵,韓則全力抗魏,五戰俱敗之後全麵倒向齊國。周顯王二十七年,齊以田朌,一說是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孫臏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淚聞齊進軍國都,便撤韓圍回師。但齊軍入魏境後不久,知韓圍已解,又還師回齊。
魏軍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軍十萬追擊齊軍,過外黃即今河南蘭考東南時,太子申本欲聽從徐子之議退軍,但龐涓自恃精銳,邀功心切,欲全殲齊軍,並深入齊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