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寒月深冬兮,四野飛霜,
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愴。
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
披堅執銳兮,孤立山崗。
雖有田園兮,誰與之守?
鄰家酒熱兮,誰與之嚐?
白發倚門兮,望穿秋水,
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
終生在外兮,何時反省?
妻子何堪兮,獨宿空房。
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
骨肉為泥兮,衰草遝茫。
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
壯士寥寥兮,付之荒唐。
……
項羽聽了,暗暗吃驚,對身邊的愛妃虞姬說:“莫非漢軍已把楚地全占了嗎?為什麼漢軍裏有那麼多楚人呢?”
楚軍將士也被這歌聲引動了思鄉之情,無心再戰,紛紛逃散,連跟隨項羽多年征戰的將軍們,也暗地裏不辭而別,就連項羽的叔父項伯也偷偷離去了。軍心大亂,一夜之間,項羽身邊隻剩下了千餘人。
第二天淩晨,項羽突圍,幾經轉戰,隻身來到烏江邊,見前有滔滔江水,後有漢將灌嬰率兵緊追不舍,心灰意冷,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拔劍自刎了。一代悲劇英雄,就這樣血灑烏江之濱。自此,曆時四年的楚漢戰爭終於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韓信先用歌謠激怒項羽,使他誤入十麵埋伏陣,後用“四麵楚歌”之法,致使項羽的八千子弟離腸寸斷,戰鬥力蕩然無存。可以說,這是韓信采用心理戰略的成功戰例,充分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攻守兼備騎兵五軍陣
車陣是防禦騎兵的戰術之一,以戰車結成環形陣營,這是一個圓陣,而圓陣恰恰是最好的防守陣形。
公元前123年,衛青命令五千騎兵先敵出擊,真的是“守中帶攻,攻中帶守”,充分體現了衛青高超的指揮藝術。對五千騎兵而言,他們的出擊,是一次進攻。對衛青而言,既是進攻戰,也是防禦戰,擋住匈奴人,遲滯匈奴人,為“武剛車自環為營”爭取時間。隻要為營成功,那麼即使暫時失利,也可堅守待援,俟機再戰。同時,五千騎兵的先敵出擊,在氣勢上也是先聲奪人。
一、騎兵五軍陣的創造者
衛青,西漢軍事家,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
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他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幹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二、衛青戰車為營橫掃漠北
衛青在漠北大戰中的對手是伊稚斜單於。伊稚斜的優勢很明顯,先不說匈奴人是以逸待勞,就連戰場也是由他挑選的。而衛青必須“出塞千餘裏”才能求得一戰。 衛青出塞後,抓捕俘虜得知單於的居住地,便親自以精兵奔襲。
對付不遠千裏來到漠北的漢軍,伊稚斜可采取避其朝銳,擊其暮歸的打法,也可避而不戰,但他選擇的是正麵迎敵。因為漢兵遠涉來到漠北,人馬疲憊,匈奴可坐收俘虜。在得知漢軍挺進漠北的消息後,匈奴人很高興,而且是喜出望外。
對衛青而言,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先找到敵人。但是,他不可能知道伊稚斜正在那裏坐等他的到來。如果他知道的話,就不會以如此方式進軍了,因為這種方式造成了他在戰場上的不利。
衛青率先進入戰場,後將軍和左將軍在戰鬥打響後抵達,而前將軍和右將軍因迷路錯過了漠北大戰。
因此,在一開始,伊稚斜在兵力上也占優。
麵對嚴陣以待的匈奴精兵,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伊稚斜以一萬騎兵迎戰。他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憑借人數上的優勢,迅速擊潰當麵之敵。
但是,伊稚斜低估了衛青的戰鬥力,一萬匈奴騎兵對五千漢家騎兵無可奈何。
伊稚斜的意圖沒有實現。而衛青完成了“為營”,並等來了曹襄和公孫賀。戰場上的形勢轉而對伊稚斜不利,更糟糕的是,他未能及時察覺漢軍的兵力已得到了加強。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風雲突變,戰場上出現了沙塵暴,兩軍不相見。而衛青“縱左右翼繞單於”,一舉奠定了勝局。
其實,突然出現的沙塵暴對漢軍更為不利,匈奴人對這種天氣的適應能力應該更強一些,從史書中雙方“殺傷大當”的記載來看,沙塵暴對漢軍戰鬥力的削弱要比匈奴人大得多。
但是,沙塵暴使戰場上的能見度降低,正是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時機,這一點對雙方都是一樣的,就看誰先想到,先利用了。衛青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個戰機,以左右兩翼包抄,這種常規的騎兵戰術,完成了對敵軍的致命一擊。
包圍圈中的伊稚斜看到“漢兵多,而士馬尚強”,徹底喪失了戰鬥和抵抗的意誌,在天快黑的時候,自己先做了逃兵。
這次大戰中,衛青的自信、勇敢、頑強、冷靜以及臨陣應變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反觀伊稚斜,在優勢的時候,不能想辦法打開局麵,在劣勢的時候,又因為對手的強大而喪失了鬥誌,最不可取的是,隻顧自己逃命而丟棄了大軍。
可以說,衛青在擊潰敵軍之前,已經從心理上和意誌上擊垮了敵方的主將。
伊稚斜當了逃兵,而衛青從戰神的手中接過了勝券。戰爭史上又多了一場經典的戰役。
包藏凶險的偃月陣
偃月陣的形狀是全軍以月牙形排列,主將被安置在月牙內凹的底部。它作為陰符八陣中防禦力最強的陣法,效果卻是表現在陣形的運動中。
偃月是一種運動陣,麵臨地方攻擊時全陣以主將所在地為軸點,將月輪單向旋轉,利用月輪中央厚實的兵力配置抵抗敵人的鋒芒,而布置在月輪上端的機動兵力則負責從側翼突入敵軍,對主將的護衛則由月輪下端點的部隊完成。
一、偃月陣的由來
偃月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當作宿營陣形。由於全陣成為一種奇特的新月狀構造,其實在士兵被敵人追到河邊,然後倒轉回來想攻擊敵軍時,這種新月狀構造就會出現。使用這種偃月陣,必須是富有戰爭經驗的將領,要不然會控製不住士兵,新月狀也不會形成。唐代把它當作宿營陣形是有道理的,因為通常會找個依山傍水之處,也就是險地,特別需要這種陣形。有水,才可煮飯;有山,才可砍柴。
但是,此陣究竟由誰發明,現已不可知。從一些古代戰例中,可以感受到此陣的威力。
二、劉裕伐後秦
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後秦,大軍從淮河到秦嶺一線出發,主力在東線。到達山東境內以後,大軍上船,逆黃河西上,直向長安進發。
當時黃河以北是剛剛崛起的北魏,後秦向北魏求援,劉裕則向北魏借道。明元帝就征求大臣崔浩的意見。崔浩表示如今劉裕氣勢正盛,不應與他交戰,應該放他西去。
同時,崔浩也很有預見性的指出後秦必被劉裕所滅,而且劉裕也不可能長留北方,必然南返,到時候北魏就可以南下攻取原後秦的領地了。
可惜明元帝沒有完全采納崔浩的意見,還是派了長孫嵩率兵十餘萬沿黃河北岸戒備劉裕。劉裕在南岸拉纖的士兵一旦被卷入河中,漂到北岸,就被全部俘虜。
劉裕覺得老是這樣也不是辦法,決定要給北魏軍隊一點教訓。於是就派了一位軍官於旰領了七百人,一百輛戰車登上北岸,布下偃月陣,如一輪彎月,兩頭在河邊,中間突出有一百多步。
北魏軍隊見晉軍小部隊登岸,不明虛實,並沒有馬上進攻,一邊合圍一邊通知主將長孫嵩。
布陣結束後,劉裕又派大將朱超石領軍兩千,帶一百張大弩登岸,用大盾立在戰車兩側作為防護。這時長孫嵩已經到達陣前,一見晉軍增兵,馬上就開始進攻。
數萬北魏騎兵開始了衝擊,由於受車陣和盾牌的影響一直無法突破。晉軍則在車後以大弩攻擊,殺傷魏軍很多。
後來,北魏的騎兵都蝟集在車陣之前,弩弓已經無法發揮作用,朱超石就命令士兵截斷長矛,剩下三四尺,一人持矛刺敵,後麵的人用大錘鑿矛,一矛竟然可穿透三四名魏軍。魏軍不支,大敗退走。
這一仗使魏軍傷亡過萬,再也不敢阻撓晉軍西進了。後來劉裕果然順利滅掉了後秦,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軍神李靖的騎兵陣
唐代戰將李靖創造了一種騎、步、車相結合的行軍戰鬥隊形,它需要指揮協調好命令、通報、報告、搜索、警戒、行軍、宿營、通信、給養補充及衛生等諸項工作。
李靖所創造的這一行軍戰鬥隊形由三個梯隊組成:第一梯隊為騎兵縱隊,主要進行突破;第二梯隊為步騎各半的戰鋒隊;第三梯隊為戰車,主要進行防禦、運輸。
一、李靖的軍事謀略
李靖(571~649),字藥師,雍州三原即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
在短短的十五年間,李靖突出發揮騎兵長途奔襲,衝擊力強,轉戰靈活,糧草補給依賴少,軍團結集的巨大優勢,指揮的四次大型戰役,均大獲全勝,堪稱完美手筆。被後世稱為“軍神”。
李靖能夠適應江南、漠北、高原、山地等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嫻熟運用水軍、步兵等多種兵種配合騎兵作戰,采用突襲戰、正麵作戰、野戰、攻城戰、陣地戰等正統的戰爭類型,同時輔以間諜戰、心理戰、閃電戰、突擊戰等各種奇特戰術,奇正結合,無往而不勝。根本原因在於他對孫子兵法思想的創造性發揮,用兵之時強調因勢利導,知己知彼,把握戰機,出其不意,充分發揮騎兵長途奔襲作戰的能力。
李靖嚴於治軍,賞罰分明,不避親疏與仇讎,以懲惡勸善,激勵將士。《衛公兵法》說:“盡忠益時、輕生重節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惰、敗事貪財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質直敦素者,雖重必舍;遊辭巧飾、虛偽狡詐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讚,惡無纖而不貶,斯乃勵眾勸功之要術。”
在對敵作戰方麵,李靖特別主張善於因勢利導。《衛公兵法》說:“凡事有形同而勢異者,亦有勢同而形別者。若順其可,則一舉而功濟;如從未可,則暫動而必敗。”
他還比喻說,麵對張牙舞爪的猛虎,頭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無寸鐵,身無蔽護,卻要與之搏鬥,勢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他總結出:“兵有三勢:一曰氣勢,二曰地勢,三曰因勢。”如果將勇輕敵,士卒樂戰,三軍之眾,“誌勵青雲,氣等飄風,聲如雷霆,此所謂氣勢也”;如關山狹路,大阜深澗,如“龍蛇盤陰,羊腸狗門,一夫守險,千人不過,此所謂地勢也”。如果因敵怠慢,勞役饑渴,“風波驚憂,將吏縱橫,前營未舍,後營未濟,此所謂因勢也。”善於因勢利導,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
在以步兵、騎兵作戰為主的時代,李靖認為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是至關重要的。《衛公兵法》說:“《軍誌》雲:‘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饑飽勞逸,地利為寶,不其然矣’。”他指出,要根據雙方的地利條件,及時決定自己的戰略戰術。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這時就要采取“讓而設伏,趨其所爰而傍襲之”的戰術;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則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的戰術;如在平曠的地方,適用騎兵衝殺,則要“率騎而與陣”;在地勢險隘之處,則適於步兵作戰。
他還指出幾點指揮者禁忌的地方:在陰暗的沼澤之地,“沮洳幽穢、垣埳溝瀆,此車之害地也”。在有進無出之地,“大阜深穀,洿泥塹澤,此騎之敗地也”。他善於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鋌殺敵;在“蘆葦深草”之地,則必用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