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斧
武器是人類最有創意也最不可理喻的發明,狩獵和屠殺是兩種難以區分的目的。但是人類往往為了這兩種輕易混淆的目的而製造出很多充滿奇思妙想和藝術瑰麗的工藝極品,很多收藏家們對它們趨之若鶩、愛不釋手。這裏介紹的古代兵器,基本上按出現的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地理範圍包括全世界。其實說起來,人是最可寶貴的裝備。但人終究是人,不是物。
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和最早的“兵器”。石斧的出現時間已經不可考,埃塞俄比亞阿瓦什村的打造石器時間為260萬年前,這是最早的打造石器,當然,也完全可以是最早的凶器。因為在同一地點發現了與這些石器緊密相關的動物的骸骨碎片。
人類出現並擴散到全球時,很有可能是跟人科動物發生過衝突的,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點。在人類擴散到歐亞大陸後不久,帶炳的石斧就出現了。到了文明時代,首先進入文明的埃及,其最初主要的單兵武器就是石斧。古王國時期,出現了銅斧。商朝時的中國軍隊,也以青銅斧為主要武器。斧頭的主要重量集中在它的刃部,如果砍中敵人,不用說會是很有效的。不過斧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隻有刃部有殺傷力,且隻能砍殺,沒有刺擊功能。長長的柄沒有殺傷作用,如果用木製,容易被敵人砍斷,如果用鐵製,又沉重了些,再者斧本身的重量,也限製了它的長度。跟新興的刀劍比起來,效能不高,所以在刀劍興起以後,斧再也不是主要兵器了,在較早發明刀劍的兩河、印度和希臘,從來沒有把斧作為主要兵器過。但斧因為其強大的心理震懾作用,並沒有被淘汰。
事實上,早在中國的商朝時,斧的變種:鉞,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武器隻是比斧大些,有的在前端加上了矛狀刺。企圖把斧和矛結合起來,但因為斧本身的長度限製,這種結合並不成功,不過鉞卻成為一種刑具,並進而成為權力的象征。在青銅時代以後,斧作為一種輔助兵器,一直得到運用。諾曼底人和維京人都曾成功地使用過戰斧。後來斧曾跟矛結合,產生了歐洲戟。歐洲人也把斧頭作為刑具過。斧頭還可以作為工具,所以也成為工兵的象征。拿破侖軍隊的工兵就以斧頭為標誌。其實直到現代,斧頭因其刃部重量帶來的巨大砍殺力,還總是令人害怕。
棍棒
這玩意兒也是與人類同時出現的武器之一。普經有一部紀錄片,黑猩猩在遇到豹子的時候,會把樹枝向它投去,這樣看來,棍棒作為武器的曆史還真是早得厲害。但是棍棒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它沒有刃部,沒有砍殺和刺擊功能,隻能用自身重量砸擊敵人。如果遇到使用有刃兵器的敵人,木製棍棒很容易被折斷,而金屬棍棒既耗費工時和資財,效果又遠不如其他長兵器好,如果遇到穿盔甲的敵人,它的殺傷功能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在人類出現以後,棍棒很快失去武器地位——然而,在舊大陸上隻有一個文明國家例外,那就是中國。據《周禮·正義》卷61正文和鄭司農注:三代的“五兵”中就包括殳。《書》上說:“武王伐紂,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仍製造了大量棍棒給步兵使用。棍棒的原料豐富,製造容易,在有刃兵器製造經驗不足和需要大量武器的情況下,裝備它還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秦統一中國之後,仍然裝備有這種幾乎無用的武器就很令人困惑了。
1976年在嬴政陵兵馬俑3號坑中出土30件銅質殳頭,上有多刺,年代在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有帶有尖頭的殳,看來中國人是想使棍棒具有刺擊傷害功能。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幹脆製造節省工時又更有效的矛,而是花費大量精力來製造這種複雜昂貴的殳頭呢?在《呂氏春秋》和《六韜》中還記載有鐵杖。這種沉重的棍棒,用於砸擊還是很有效的,隻是性價比依然不佳。
所以中國人堅持使用棍棒作為兵器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或許這可以謹慎的歸因於中國與其他大文明缺乏交流。秦以後,隨著有刃兵器的發展,棍棒再沒有市場。但在新大陸,直到西班牙人到來,印加軍隊還曾使用棍棒作戰。麵對使用長矛長劍,身著板甲的西班牙軍隊,這樣的武器效果可想而知。
矛
據說,五十萬年前的歐洲人科動物就已經會製造一端削尖的棍棒了。18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曾經有效地運用這種原始的矛,殺死猛獁,從而使自己成為苔原上最可怕的猛獸。人類進入歐洲之後,於4.5萬年前發明一端綁有石刃部的矛。於是這種簡單有效的兵器隨著人類的擴張流傳到全世界。
在整個冷兵器時代,矛和它的變種一直是主要的長兵器。矛和它的變種的外形是一致的:木製或竹製的長杆,一端裝上銳利的矛頭。這種武器隻能發揮刺擊功能,但非常節約成本和工時,便於大量生產。同時,它對敵人卻是個極大的威脅。對於不夠堅固的盔甲來說,衝擊的敵人的矛頭很可能刺穿它們,從而傷害士兵。更不用說那些沒有盔甲的輕裝兵了。即使是麵對最堅固的板甲,長矛仍然可能從其縫隙中刺入殺傷士兵。一旦刺入體內,隨著對手的前進而不斷深入的矛頭,對人體的傷害將很大。因此沒有人能夠麵對敵軍的長矛方陣無動於衷。如果是步兵使用,那麼長矛的衝力還表現不出來,所以有的國家如羅馬和中國並不把矛作為主要長兵器,然而到了騎兵裝備馬鐙以後,手持長矛衝擊的騎兵成了戰場上最可怕的兵種。快速突進的騎士手中的長矛,對於任何敵人都是嚴重的威脅。
既然矛以刺擊為傷害敵人的手段,那麼一般來說,當然是越長越好。早期的矛受到當時工藝水平的限製,還不很長。並且,有的矛還有“多用途”的要求,這樣的矛當然也長不了。如希臘的矛,可以投擲,長3米左右。希臘的對手波斯軍隊中很多民族都使用短矛,波斯騎兵的短矛,也是可以投擲的。
後來隨著工藝發展,矛的杆可以加長,並且人們發現,武器專用化對發揮武器最大效能有利。投擲兵器和近戰兵器最好分開。於是矛的長度增加,《考工記》記載的中國標準是步兵用矛長3.8米,戰車兵用矛長4.6米,但出土情況一般是165~220厘米之間,最長為297厘米;到漢代以後的矛,騎兵的較長,達到4.2米,步兵用矛長2米。但是中國矛到晉以後逐漸被槍取代。這種武器跟矛相比,隻是刃部短而尖,更有利於刺擊,其實隻是矛的變種。宋代守城專用的槍,杆長達到7.5米,長得有些誇張;明軍的槍長一般為3.7米;清朝的槍長4.4米左右。
除了這些普通的矛之外,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矛據說柄長7米以上,而嬴政陵兵馬俑坑中據說也出土了6.3米的長矛。以上兩例都是非常罕見的特例。大規模裝備的最長的野戰矛,出現在歐洲,也就是馬其頓長矛,這種長矛用山茱萸木為杆,長6~7米。按馬其頓軍製,重步兵方陣兵員為16384人,可以設想一下這16384人都裝備這種矛,緩緩前進的可怕場麵。不過矛也不是越長越好的。因為矛越長,占用空間就越大,使用它的兵員活動就越不方便。所以後來中世紀的歐洲騎兵矛一般長2.5~3米。到了步兵複興以後,14~15世紀的瑞士長矛的長度又達到了6米,其中頭部近一米的長度為鐵製,防止敵人砍斷矛頭。長矛作為步兵裝備,在歐洲一直使用到17世紀,這期間使用的矛頭有羽形和菱形良種。而作為騎兵裝備,一直使用到二戰初,以波蘭騎兵對德國坦克的悲壯突擊作為其謝幕戲。這樣說來,其實歐洲矛的消失,是跟中國同時的。
弓
弓也是人類發明的。據說最早的弓是非洲人在3萬年前發明的,在西亞、非洲、歐洲都留下了早期人類使用弓箭的壁畫。但中國最早的弓箭實物是山西朔州峙峪出土的約28945年前的石鏃。可見弓跟投矛器一樣,很可能也是人類不約而同的發明。
弓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專用射擊兵器,跟可以作為矛進行肉搏的投槍不同,當弓失去箭鏃的時候,它就不能發揮任何殺傷作用了。但它的射程是投槍所不能比的。這種射程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在敵獸或敵人的近戰武器發揮作用之前,就傷害乃至殺死對方。並進而發展出不接近敵獸或敵人就將之殺死的各種戰術。從心理上說,弓第一次給予人類不冒風險就殺死敵獸或敵人的手段,另一方麵,敵獸或沒有弓箭的敵人,被傷害的可能性卻大大增加,甚至可能陷入還不了手的絕望境地,這是一種巨大的心理作用。
直到今天,自己不冒風險就殺死敵人,仍是軍事學孜孜不倦追求的極重要目標。從戰術上說,弓箭使人類的殺傷範圍空間增大,超越了所有其他動物——包括其他人科動物——以及沒有弓箭的其他人。這就提供了創建新戰術的可能性並極大的提高了選擇戰術的靈活性。
最早裝備弓箭的文明國家是埃及、古王國時期埃及軍隊的主要兵器就是戰斧和弓箭。當時的箭鏃還是石製的,不久逐漸被銅鏃取代。第五王朝的埃及人稱周邊民族——努比亞人、利比亞人、亞洲人為“九弓之民”,可見這些民族也早就裝備了弓箭。最早的文明國家中,以薩爾貢一世的弓箭手隊為著名,當時這支部隊令周邊敵人聞風喪膽。其他文明國家和野蠻部落也都裝備了弓箭——隻少數例外,如澳洲人和阿留申人。
最早的弓非常簡單,無非是用單片的木材弓身,綁上繩索即成,箭也不過是一段削尖的木杆,至多綁上石鏃。但是弓的製造和使用原理在曆史上始終未變——弓身選用有彈性的材料,能夠彎曲變形而不折斷,再用堅韌的弦把它牽緊。當用力拉弓弦時,弓身與弓弦改變形狀,產生勢能。把弦猛然鬆開,弓身與弓弦複原,這個過程極其短促,於是箭支就快速地向前飛去。老話說得好,簡單就是美。利用“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機械學原理和廉價易得的原料,弓箭就能夠提供有效的遠程打擊力量,這使它戰勝諸多競爭者,成為古代最成功的射擊兵器。就綜合性能而論,甚至超過早期的火槍。
弓身隻用一種主要材料的,稱為單體弓,人類早期弓箭都屬於這一類;用相同或相似材料幾層疊合或數段拚接而成的弓,稱為合成弓或疊片弓,著名的英國長弓就是代表;弓體由若幹性質不同的材料構成,最典型的配置是木和動物的肌腱或角搭配。這種弓就非常多,不用舉例了。根據中國《考工記》的說法:製造複合弓所需的材料有6:幹、角、筋、膠、絲、漆。製造起來非常耗費工時,據民國時代成都長興弓鋪製弓工藝,製成一張良弓,從備材到完成,需要3個整年。具體的製作方法,《考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
大體上,人類製弓技術的發展,是從單體弓,到合成弓,到複合弓。當然與文明國家隔離的野蠻部落隻能是始終使用單體弓了。除此之外在文明地區中始終主要使用單體弓和合成弓的隻有歐洲人。早在《荷馬史詩》中就有製造和使用角弓的段落;後來的斯基泰人複合弓又在歐洲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希羅多德的《曆史》中也介紹有阿拉伯的複合弓;歐洲國家的對手波斯、印度、帕提亞、薩珊波斯都有複合弓;但歐洲人卻始終沒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普及這種武器。其原因也令人費解。可能是歐洲文明國家盔甲的優良,遏製了射擊兵器的發展;可能歐洲缺乏複合弓所需的角材;也可能歐洲的堅韌木材使得單體弓的性能足以跟複合弓媲美;又或者歐洲的對手大多是些精於騎射的民族,這些民族在馬上射箭,必然造成射速降低和射程減少,從而使複合弓對單體弓的優勢進一步削弱。從而使歐洲人缺乏改進武器的緊迫感。